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局开放广播频道申设以来,台湾已成为全世界广播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广播业竞争激烈,听众地位相应提高。但听众占总人口比例并无相应提高。这与台湾听众对广播的使用满足度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台湾广播媒体调查与研究资料整理出台湾听众的整体特点,分析了台湾听众收听行为和收听心理的基本特点。这对大陆电台的听众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尤其对大陆对台广播机构而言,研究台湾听众特性更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称,大陆广播在台湾有大量的听众。即便他们所言的所谓30万听众的说法成立,也只占台湾总人口的1.3%,占台湾880万广播听众的3.4%。对台广播传播效果为何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与传播者对岛内受众心态把握不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谢治国 《中国广播》2009,(10):43-45
中央台对台方言广播在对台宣传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年多来,虽然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但对台方言广播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视。结合近年来对台方言广播的实际情况,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台方言广播要在立足方言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对台方言广播的新天地;要有一批不但懂方言,了解台情并且具有其他专业修养的复合型人才;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加强岛内方言听众心理、收听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同时要注重节目包装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民歌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一档公益性音乐节目,2003年3月开播,2004年即获得首届中国文艺十佳栏目。在之后十多年中,《中国民歌榜》作为全国唯一民歌类排行榜的广播节目平台,以权威的排行、专业的音乐品质向台湾听众推介大陆民歌,成为中央台在台湾岛内广受听众喜爱的精品音乐节目。十多年来,《中国民歌榜》推动着"对台湾音乐广播"在如何更好地向台湾听众展现大陆多元音乐文化方面不  相似文献   

6.
网络调研是对台广播入岛调查的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调查研究,我们就不可能了解受众市场,也不可能了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我们的对台湾广播也必定是盲目的。”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目前电视和平面媒体入岛十分困难,只有广播能够真正覆盖台湾全岛。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台湾岛内,对台湾广播要想在受众群体当中占据主流地位,就必须在岛内新闻传播主题多元化的倾向中,牢牢把握受众的舆论方向和关注热点,了解受众收听需求和收听习惯,据此不断改进节目,增强对台广播的针对性和贴近性,避免对台广播无的放矢,而这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彬 《中国广播》2010,(2):36-37
评论类节目在大陆对台湾广播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广播评论这种节目形式,也是对台宣传中不可取代的手段。目前台湾岛内的各类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五花八门,形式光怪陆离,影响了相当一批台湾民众。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对台湾广播的评论节目要在岛内获得影响,取得效果,一方面要充分研究岛内的媒体环境、台湾听众的接受特点,借鉴岛内媒体在传播手段方面的长处和牦点:一方面更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坚持正确的观点立场,创造出既能准确传达党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又为台湾听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归纳起来,对台湾广播评论类节目,要符合精确、深入、活泼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几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台湾岛内的受众有过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收听中央台对台湾广播的听众中,青年人所占比例最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底,改版后的中央台对台湾广播在“中华之声”中专门增设了一档针对台湾青年的专题节目——《青春在线》,而我则有幸成为这一栏目的节目主持人。四年多的时间,陪伴着她一路走来,令我感触颇深的一点,  相似文献   

9.
《东南传播》2014,(5):F0004-F000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诞生,拥有60年的历史传承,央台历史最悠久的部门之一;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对台广播,拥有光荣的历史。对台中心拥有一批资深台湾问题专家和熟悉台情的编辑记者队伍,拥有离级职称编播人员14人,副高职称人员近30人;中央台对台中心是祖国大陆最早派记者到岛内驻点的媒体单位,截至目前,  相似文献   

10.
乐艳艳 《东南传播》2014,(5):I0002-I0002,158,159,F0003
<正>乐艳艳(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对台广播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入岛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然而,优势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媒体优势正在丧失;两岸进入全民传播时代,民众需要直接交流情感与思想,广泛参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对台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实现岛内传播最大化,碎片化传播是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的方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台湾岛内民众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岛内媒体竞争激烈,而岛内意识形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中心委托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任台湾岛内首次进行了对台湾广播听众抽样调查。在台湾听众中,有56.8%的听众对我们的广播的需求不是政治需求和知识需求,而是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这一抽样调查也进一步明确了对台湾广播文艺节目的定化——通过好听的声音传递情感和思想。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种种人为阻隔,  相似文献   

12.
根据赛立信公司的调查,现在听众打开收音机收听音乐是最大需求,高达60%以上,超过了其他各种需求。随的生活节奏的变化,大家对音乐广播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尼尔森调查的两年情况看.音乐广播在2006年就已经在省会的广播市场上占有率排名第二了。2007年的调查,这个比例仍然排在第二,但增长幅度是最快的,广告市场份额也从16%现在增长到21%,这是音乐广播在省会市场的调查反映出的音乐广播在全省的状况。现在,石家庄上空,中央台音乐之声、河北音乐广播、石家庄台音乐广播,再加上附近若干县台,音乐台比较火,但也说明竞争相当激烈。  相似文献   

13.
时代在变,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也在相应调整。如今,两岸迈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对台广播节目正转变思路,用更加贴近台湾听众的传播方式持续获得有效传播,其中对台广播的语言风格不妨借用台湾广播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海声 《军事记者》2001,(12):21-22
现代传媒发展与国内广播改革的趋势使然。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群雄并起的时代已经来临,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台湾10年前是32家电台,现在登记注册的和没有公开的有400多家;海峡台过去是当地三家电台的一家,现在是十家电台的一家,不改革,电台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不断下降,收听率和宣传效果将日益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5.
王宗磊 《东南传播》2010,(9):158-159
新媒体给以中短波发射为主的对台广播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广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革命的趋势,对台广播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对台广播应坚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新闻和娱乐两大核心竞争力,以内容取胜。更重要的是,对台广播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用好网络,拥抱数字化广播系统,突破"硬件"技术的限制,为台湾听众提供更多的收听方式选择和更优质的听觉享受。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使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对于传播手段相对处于劣势的城市广播来说,一方面承受着来自报纸、电视、网络等优势媒体的冲击,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中央台、省台的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城市广播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一、城市广播要围绕地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做文章。以“接近”的优势吸引听众  相似文献   

17.
王健  晓别 《视听纵横》2005,(3):117-118
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信息搜寻。作为广播媒体,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注重发掘和维系听众的注意力要素。应该结合自身优势从扩大规模、增强权威性和方便听众、增加效益等方面做章,发掘和维系广播听众的注意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蒋宁 《视听界》2001,(6):27-28
广播是办给人听的,这是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在广播市场化的大潮中,广播人千方百计在“听”上下功夫,尽量使节目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以此吸引更多的听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先的有利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家方略。但是,现在的广播已发展到了广播立体化时代,广播受众市场的竞争也不仅是“听”的竞争,已发展到“看”等方面的竞争。“广老三”不仅要和众多媒体激烈竞争,还要在广播行  相似文献   

19.
对台广播,是一种完全以台湾听众为特定对象的特殊性质的广播.能否加强对台广播的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宣传能不能争取听众,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台湾听众心态与对台广播宣传杨德金最近,笔者先后数次分别同回台湾定居的台胞、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的台商、到大陆旅游探亲的台胞、来大陆沿海避风停靠的台湾渔民以及在大陆办厂的台方代表和亲属等座谈,了解到台湾同胞在岛内收听大陆广播的几种心态和他们对对台广播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