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齐梅丽 《教学随笔》2016,(4):147-148
新旧时代的碰撞,文化的融合形成了那个年代人物内旧外新的典型特征。《倾城之恋》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描写塑造了一个内旧外新的矛盾综合体——白流苏。本文通过分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言行及心理描写,对白流苏复杂矛盾的性格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自言《倾城之恋》中"男女主角的个性表现不够",是故对白流苏的解读具有了多义性。从城市空间和女性身体互动的角度探讨白流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不同境遇可以看出,空间已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也包含了内在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个体相对的家庭、社会空间。而在此空间中,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作为白流苏个体生命体现的身体,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是对身处空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鲁迅《伤逝》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代表子君和涓生在追求爱情自由道路上的不成熟及其引发的悲剧,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处于战争年代的爱情投机,其看似幸福的结局里也隐藏着极大的悲剧因素。五四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特定时期中,子君和流苏这两位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女性,由于置身于强大的男性话语语境中,摆脱不了传统爱情观念的束缚和局限,尽管其不断努力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却有着走向苍凉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白流苏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有着幸运结局的女主人公。张爱玲曾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与阅历。"厉害与柔弱统一在流苏身上,张爱玲将人物的这一特点表现得落落有致,别有韵味。  相似文献   

5.
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蔡大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33-36,39
蔡大嫂是《死水微澜》中刻划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对蔡大嫂有不同的评说。本文在探讨分析了蔡大嫂这一独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之后认为,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典型,蔡大嫂这一形象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立自由、不安本分的个性;二、立足现实、大胆追求的人生态度;三、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融合;四、独特的巴蜀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风流成性,但在遇到中国女子白流苏后,爱情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是范柳原要的是情人而白流苏要的却是婚姻,就在两人互相算计的当儿,一场战争摧毁了范柳原仅有的一点自信,让他彻底看清了生命之脆弱,人生之无奈,最终让两个斤斤计较的俗人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相似文献   

7.
《死水微澜》以蔡大嫂婚姻、情感经历突变,映射出四川特定时期的历史发展轨迹。蔡大嫂的具有丰富的化内涵的贫民形象的出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诗性追求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同时,蔡大嫂以其一反中国传统妇女和时代新女性的软弱、迷惘的无畏精神,在现代学画廊魅力四射。  相似文献   

8.
上海女孩     
上海女孩早不再是漫天雪花里掬起一缕痴爱的冯程程了。男人变化得快,像二十年代的滔滔黄浦江水湍急流奔,许文强这种伟岸的酷哥早就绝种了。一晃三四十年代。张爱玲阿姨在撩起薄雾的夜窗下酽酽刻画白流苏,王安忆老师请娇俏的琦瑶小姐穿过叮当叮当有轨电车响的老白渡桥去听戏,那倒是人间烟火里的上海美人了。  相似文献   

9.
陈琦 《文学教育(上)》2014,(14):111-111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风流成性,但在遇到中国女子白流苏后,爱情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是范柳原要的是情人而白流苏要的却是婚姻,就在两人互相算计的当儿,一场战争摧毁了范柳原仅有的一点自信,让他彻底看清了生命之脆弱,人生之无奈,最终让两个斤斤计较的俗人走入了婚姻的围城.  相似文献   

10.
《倾城之恋》是作家张爱玲于1943年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记述了没落大家族女子白流苏与多情浪子范柳原相识并相爱的故事,最终虽然两人结为夫妇,但似乎只能维持十年八年的和谐生活,圆满的结局下依旧透露着浓稠的悲哀。文章拟从白流苏人物形象及其成因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范维哲 《语文知识》2012,(4):108-110
娜拉形象是中国思想启蒙领域重要的角色符号,在现代文学中被赋予了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中国式娜拉形象在出走和回归的摇摆中呈现出子君类型,白流苏类型,以及冷清秋类型。  相似文献   

12.
《倾城之恋》和《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值得探讨的女性形象,二者皆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和反抗意识,这也是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共性所在,但是深究作品文本,不难发现二者在本质上呈现出来的差异。白流苏和曹七巧是对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旧时代男权社会下女性胜利者的代表,后者是女性失败者的代表,两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大众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反思,揭示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李幼人创作《死水微澜》很明显受到法国作家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影响,蔡大嫂身上也有包法利夫人的种种特质。但是,李劼人并不是生搬硬套法国文学,他在借鉴别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独创,蔡大嫂与包法利夫人有着诸多的相异性,她不安分的性格和求实精神来自于独特的巴蜀文化。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从上海的白公馆毅然出走,从小说内她在白公馆的两段对话中也可以得见原因。试用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这两段参差的对话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家庭中的尴尬地位和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白流苏和郝思嘉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丰满的艺术形象。作为贵族女隹,她们在生存困境中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共同选择婚姻来改变命运,做出种种艰难的抗争,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使她们生活的结局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视角解读《倾城之恋》,可以透过平凡婚恋故事的表层伪装看到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抗争。白流苏的叛逆与孤立、传统意象的解构与重写、女性自然本相的异化,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父系文化圈有意无意的抗拒和失望。  相似文献   

17.
在作品<简·爱>和<倾城之恋>中,其主人公简·爱和白流苏面对同样的生活遭遇,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对爱情的态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女性的性格的异同对两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开健 《现代语文》2009,(10):84-85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9.
月华如水。一柄素烛晕出一片昏黄的小天地,映照着书桌上的《倾城之恋》,白流苏的命运便在这个略带感伤的意境中沉浮。这是张爱玲的,那个活在我最喜欢地方的最优雅的女作家。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走到窗边,艳俗的霓虹灯挤挤攘攘地亮着。恍惚间,时间的流水从身边滑过……30年代,上海。依然是灿烂绚丽的霓虹灯,却给人一种很温暖很心安的感觉。瑟缩在白羊毛围巾里,我攥紧手里的《倾城之恋》,心里很踏实。呼吸着带有咸味的空气,远处的外滩楼群灯火通明,我开始寻觅那个叫张爱玲的女人。张爱玲的家,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的一栋公寓里。以书叩门,…  相似文献   

20.
读罢白蓓蓓的《流苏》,第一感觉这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聚的散文,属于散文技法很明显的那种,再读,觉得技法的使用浑然天成,完全服务于内容,最大限度地为抒情服务,不经意间才情毕现,亲情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