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惠民 《收藏》2006,(8):70-71
肖像画面我国传统绘画中称“写真”“传真”“传影”或“传神”,是一种以具体人物形象为对象的人物画,瓷上肖像画,俗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器)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器,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结合的产物,源于清末景德镇,创始人为邓碧珊(1874-1930年)。文革瓷绘肖像是指“文革”期间制作,以描绘毛泽东等各种形象为主的瓷上肖像作品,是行泽东时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沙天心 《收藏》2013,(12):48-58
瓷板画出现在明代中期,几百年来,它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粉彩瓷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绘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亚军 《收藏界》2011,(3):61-64
谈及民国女性题材的瓷绘表现时,给人印象更多的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古代仕女造型。然而,在民国早期却有那么一部分新女性形象的瓷绘作品出现,即民国早期新女性瓷绘画,其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所演绎出的风格,足以使之与俗套的传统拉开距离,并成为风尚之物。  相似文献   

4.
瓷板杂谈     
刘劲挺 《收藏》2001,(8):53-54
午太平洋2000年春季拍卖会的瓷器专场巾,清朝到民国期间的瓷板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第20l号清乾隆粉彩四季花鸟瓷板4片,成交价为36万元,第342号民国粉彩四景山水瓷板,一套4件,以30万元的高价成交;民国时期王大凡等人的粉彩瓷板,也拍出了10万元以上的高价。整个珠山瓷拍出了390万元的天价,成交额几近本次拍卖成交额的旧分之一。这足以令藏界对瓷板这种艺术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嵇旭 《收藏界》2010,(6):133-133
世博会广东馆展出的大型瓷版画“南粤风情”,该瓷版画宽3米,高2.8米,厚度不足5毫米,由25块瓷板精确拼接,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6.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6,(3)
正近年来,国内收藏界掀起一股浅绛彩瓷热潮,淘出不少佳作,发表了多篇可读性美文,从而使浅绛彩瓷更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一年多来,笔者数次往来赣粤两地,观赏到许多藏品,广州王先生收藏的王凤池浅绛彩松鹤图瓷板是其中一件珍品。王凤池(1824~1898年)字兆木,号丹臣,湖北兴国人。清同冶四年(186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年(1877年)署南康知府。尝至白鹿洞书院讲学,著《福云堂诗稿》。该浅绛彩松鹤图瓷板高44厘米,宽24厘米,釉面有少许橘皮状折皱,整体仍光润匀净。此瓷板曾刊载于赵荣华主编的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07,(10)
说到民国瓷器,有人常以质粗釉差、青花泛蓝、彩瓷磨损、款识无力、有形无神等概括之,却很少去认真研究浅绛彩、新粉彩瓷以及"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的精细之作,实感遗憾。民国瓷器比起前清,可圈可点的独到之处就是彩绘瓷,它在民国制瓷业沉闷黑暗的夜空中,像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民  相似文献   

9.
《收藏界》2009,(8)
这两块瓷板画是一对比较少见的双面瓷板画。画面乍看似乎并不起眼,既无山水,又无人物,只有行书"磁器"二字赫然在目。但当你仔细观察,却不得不赞叹画者的巧妙设计和扎实的绘画功底。瓷板上的字体都以粉彩勾勒轮廓线条,线内外又分别以粉彩填绘图案,内容有锦纹、花草纹,锦纹构图规矩严密,花草纹描绘精细,线条纤细  相似文献   

10.
棠樾 《收藏界》2010,(1):49-51
在陶瓷艺术史论中,文人瓷画应当是指一种典型的瓷绘艺术风格,发展阶段包括晚清时期的浅绛彩瓷、民国时期的新粉彩瓷以及这两种瓷绘艺术样式在当代的传承流变。追溯文人瓷画的兴起,必须探讨浅绛彩瓷在晚清时期缘何得以应运而生;追溯浅绛彩瓷的应运而生,又必须探讨御窑倒塌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6,(13)
正2008年夏,我在湖南郴州鬻字后购得两块民国丙寅年(1926年)瓷板肖像画,瓷板画高40厘米、宽26厘米,落款为"南昌丽泽轩梁兑石写照"。梁兑石,别号石庐,是民国时期南昌瓷板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民国初,梁兑石毕业于饶州窑业学堂,此后到南昌开设丽泽轩瓷庄。他从景德镇购进白瓷胎,自设烤花炉,制作釉上彩瓷,按顾客要求亲笔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遂广招学徒扩  相似文献   

12.
陈建欣 《收藏界》2010,(1):35-37
文人绘瓷现象始于浅绛,经过新彩瓷绘过渡发展到新粉彩瓷绘,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认知。 关于浅绛彩瓷的创烧年代通常有以下几种提法。 1.部分学者认为浅绛彩瓷画创烧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清末的同治、光绪时期和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3.
陶正晨 《收藏》2013,(12):71-71
“珠山八友”是近代中国景德镇陶瓷业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其艺术特色是以瓷入画,以胎为纸,在瓷板上彩绘,率先把文人画的艺术运用到陶瓷上来,  相似文献   

14.
冯明 《收藏界》2012,(9):61-64
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人群中,没有谁不知道花鸟画师一一喻春,我更愿意称他为浅绛瓷绘"大家",可能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喻春在瓷绘上的水平显然逊色于程、金、王,也应不如任焕章、汪藩、程焕文、郑子良、张子英、王昭明等名流,我却给予他"大家"称谓,理由有三:一是喻春花鸟随兴起笔,顺势经营,简约拙朴,不追求奇思妙构,不沉浸于奢华富丽,也不纯粹于瓷上的玩味,似乎总牵记着大众的审美,顾及着时下的民俗,把平凡演绎成清丽,在普通中超越凡俗,中庸雅俗间,做到了游刃有余、拿捏自如,对时代的风范摩揣到精致、把握到十分,显示了他大朴不雕、大巧若拙的非凡,此为喻春的迷人之处。  相似文献   

15.
李慧净 《收藏》2009,(10):48-53
清代是彩绘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门类齐聚,名品林立。彩绘瓷借鉴其他工艺技法,开创了我国瓷绘技艺的黄金时代,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辽宁省馆藏清代瓷器门类完整,很多为罕见精品,从中可一窥清代彩绘瓷的工艺成就。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7,(6)
正此方松石款浅绛彩松隼图瓷板挂屏现为陶默斋珍藏。高41厘米、宽27厘米,胎质细润,波浪釉较明显。画面左上署款:"辛卯(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仲夏月客于珠山守素轩,松石。"下有"印"字白文印,右下钤"程印"白文印。从落款可知松隼图瓷板绘于辛卯仲夏月,即1891年5月,属程松石浅绛彩瓷板画花鸟画中的佳作。画中一苍隼凛然兀立于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在藏友老陈处见到一帧抗战烈士瓷版画像(如图)。该瓷板画像品相完好,包浆熟旧,确属真品无疑。瓷板宽22.5厘米,高32.3厘米,厚约1厘米,背有三道与瓷板等高的白色支烧条痕,居中的墨彩料绘像幅宽16.5厘米,幅高23.2厘米,局部稍有脱彩和磨  相似文献   

18.
正三国东吴末期,江苏南京长岗村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褐彩羽人盘口壶(易家胜《南京出土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文物》1988年第6期),是目前所知瓷绘人物纹装饰的最早实例。此后,历经唐、五代、宋的长期发展,从元代开始,磁州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瓷绘人物纹内容逐渐丰富,画工日益精湛,取得了瓷绘艺术上的一个又一个新成就。本文以实物资料为依据,简要梳理一下瓷绘人物纹中的重要装饰题材——三顾茅庐图。三顾茅庐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蜀志》卷五:"凡三往,乃见。"后《诸葛亮传·前出师表》又有详细表迷:"……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自古以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流传广泛,被视作尊重人才的典范,在元代以后的瓷绘装饰上有很多精彩的画面呈现。  相似文献   

19.
章用秀 《收藏》2006,(11):122-124
自清代末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产生了一种色彩浅淡柔和的瓷绘新品类,这就是风靡一时的浅绛彩瓷。  相似文献   

20.
陈树群 《收藏界》2012,(1):50-53
1833年:程门生于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关于程门的生年,《黟县四志》没有记载,1833年的说法是《中国浅绛彩瓷》一书的作者梁基永先生根据一块程门瓷板上的题款推断而来,以后各种资料均延续了这种说法,惜未见实物,有待发现确切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