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和撰老一辈的编辑,众口一词:干编辑这一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当“杂家”,要“杂中有专”,“专中有杂”。一些老前辈,同时还举出邹韬奋、徐铸成、王利器、何满子、周振甫、赵超构(林放)等人为例,并加以说明之、阐释之。对于此,笔者常有所感,亦常有所思。一个干编辑工作的人,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仅凭着自己居于作品的“裁判员”和“评论家”的地位,就轻易地去肯定  相似文献   

2.
编辑是杂家,别人这么说,自己也承认。本来嘛,当编辑不可能只编某一小类书,特别是地方出版社的编辑,看来分了工,实际上仍然面很广。因此,编辑得样样懂一点,门门沾上边,所谓杂,此之谓也。有的同志确实为这个“杂家”苦恼。既是杂家,顾名思义,不能专。不能专,岂非一事无成? 看起来,“杂”与“专”是矛盾的。然而,未免有点形而上学。其实,杂家之杂,不过指其横通而已,即知识面要广,了解的东西要多。但这并不防  相似文献   

3.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专家。在新闻这一行中,记者是什么专家呢?恐怕应该说是报道专家吧。但是,记者又必须是杂家。当不好杂家,也难当好专家。又要杂,又要专,这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其实,所谓杂,就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至少不能没有常识。所谓专,即要有从事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调查研究,访问观察,选材炼题,谋篇行文,都应技巧娴熟,运用自如。专离不开杂,杂促进专,二者不可偏废。在杂与专这一对矛盾中,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杂是手段,专是目的。要想专得好,知识就须多而杂,为专而杂。杂又不可乱,是有计划的杂,为专服务的杂,不是盲无所  相似文献   

4.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编辑是杂家,这是指编辑应当具有广博的见闻和知识。这种要求是由编辑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由于组稿和来稿的内容广泛,编辑必须不断组织、出版新的书刊去满足广大读者多种多样的求知欲望,以适应并跟上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求编辑的知识要杂一些。而  相似文献   

6.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杂学”。编辑之所以能够成“家”,在专家如林的学术园圃中取得一席地位,关键也在于杂学。编辑的杂学愈丰富,愈能起到“以杂辅专”的作用,使书稿锦上添花,使编辑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于杂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编辑之友》(其前身为《编创之友》)已出各期和其它报刊已屡有专文进行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赘。关于编辑特别是百科性工具书的编辑积累杂学的途径,原拟将个人自五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8.
“为人作嫁”是编辑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我想,虽不能排除有人将其当作牢骚话,但大多数人是从积极方面去理解的:为人作嫁并非易事,为人作嫁苦中有乐,为人作嫁功在千秋。 首先,做好编辑工作,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 有人说,编辑应是杂家;有人说,这还不够,编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如果没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靠“单打一”写稿,是无法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通讯员要提高用稿率,有必要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从中确立中心兴趣,即“杂”与“专”这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只“专”不“杂”,兴趣不广泛,知汉面不广,底子不厚实,想“专”也无法深入,如果只“杂”不“专”,样样平分秋色,到头来时间耗去了,却是一无所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是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编辑学应该是出版学的核心、主体部分。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这无疑义。人们常常把编辑工作者叫做“杂家”。若指编辑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这毫无贬低之意;如指编辑是什么“样样通、样样松”,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学问,把编辑贬得不值几文钱,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编辑工作既然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面广、学术性强的专业,而且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理所当然是一门科学,它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专业类报刊属于教育报刊范畴,编辑所做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工作。英文专业类报刊的编辑则首先应有英语语言的专业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各个学科的一般知识,否则,就很难胜任工作。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知识上的“广博与专深”的辩证关系,知识结构中“沉淀与前沿”即“旧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编辑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与“杂家”这个称号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是说编辑由于广泛接触各类书稿,常有着较为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说编辑非专家,往往缺乏某一学科的专门研究。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偏颇,但多少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以目前的江苏出版界为例,绝大多数的编辑是纯粹的“编书匠”,既无论文刊行,又无作品面世,至于享誉学术界者,更是寥若晨星了。因此,以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02,(6)
编辑要有编辑学方面的知识, 更要有所从事的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编辑是个“杂家”,是个综合型人才,编辑还应是个“专家”、“学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胜任专业编辑工作的前提。厚实的编辑学知识,使编辑工作游刃有余的得以施展。编辑看稿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之广是其他领域无可比拟的,所以有人说编辑是个“杂家”,但我认为,编辑首先应是个“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一) 编辑书稿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增长、开发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编辑工作人员在某些方面, 必然会成为一个见识较多、较广的人,这样的人大概可称为“杂家”。编辑工作这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本身,为杂家创造了积累知识的条件,杂家又为增长知识、提高书稿质量提供了可能。因此说杂家与编辑是息息相关的。战国末年和汉朝初年,折衷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些杂家——吕  相似文献   

17.
作事不能有头无尾,写文章不能有上无下,所以这一篇的标题是《“杂”与“专”(下)》。事实上,原定的计划是写成上、中、下三篇。上,概说“杂”、“专”;中、下从几个方面说说如何作到编辑所需要的“杂”和“专”,以及如何把“杂”与“专”统一起来。这是个挺麻烦的问题。简简单单,大而化之的讲,只要一句话,说说什么“眼勤”、“手勤”之类的意思就行了,可是要认真剖析剖析,说点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编辑要成为杂家,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对此,作为一名编辑,我是深有体会的。  相似文献   

19.
侯诚 《新闻知识》2001,(1):33-33,25
有人说搞新闻工作的人知识面都比较宽,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理论上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一项基本功。同时要热爱新闻事业,熟悉新闻业务,提高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干部,既要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又要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有比较“杂”的知识,要求比别人更多懂得一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东西,力争成为一个“杂家”,特别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杂家”。 “…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这至少有一半是不会错的。“家”,咱们不敢当,也难当,“杂”,却是事实。不仅工作杂(组编、审稿、改稿、标注外文大小写正斜体、统一格式之类;接待著译者、处理来稿来信,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等,不亦乐乎),连感想也杂七杂八难以成章,此即本题“杂感”之谓也。开展质量月活动以来,科技编辑的发稿质量也是出版社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