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从中古汉语到近古汉语,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人称代词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拟把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和近古时期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进行比较,以找寻一些人称代词产生和消失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史的重要语料。文章对其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穷尽式的搜集、共时和历时的比对,分析其中人称代词的数量、使用频率、单复数、语法等问题,以期客观地展示《华阳国志》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面貌,为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提供专书描写材料。  相似文献   

3.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宋高僧传》是一部取材于唐朝到北宋初期的高僧传的经典著作,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通过对《宋高僧传》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因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人称代词的在汉语史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6.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戴俊华 《文教资料》2013,(32):124-126
本文通过研究《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及语法功能等情况,了解人称代词在《三国志》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与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寒 《现代语文》2010,(3):43-45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对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描写可以说惟妙惟肖。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正处于连接中古与现代的过渡时期。现代人研究《红楼梦》过多地关注它的人物性格,整体的语言风格,对词类、语法现象的研究甚少,其中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单数人称代词和复数人称代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这些称谓代词所反映的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红楼梦》人称代词的探讨,不论是对横向的近代汉语词类的研究,还是对纵向的历代人称代词发展过程的考察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的人称代词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初步探索出了人称代词使用上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0.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前六十回为语料,着重研究其中的人称代词,并对其出现的人称代词的字形字义进行研究。重点是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其中人称代词的情感表达做初步的探索,希望能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并争取对《三国演义》的人称代词有全面详尽的认识,能揭示《三国演义》中人称代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人称代词共有三身,其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我”,而且功能也最健全.第二人称代词仅有汝(女)和“尔”两个,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的功能都不健全.《孟子》中使用于谦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有称代的功能,但均非代词.  相似文献   

13.
二王《杂帖》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上古汉语及中古时期其它的文献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相当简单。它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吾”,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汝”,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其”和“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固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杂帖》只有一套“吾、汝”对称法说明这是从上古延续下来的鲁方言中固有的一种人称表示形式,在魏晋时期它仍在口语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全文主要从人称代词角度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分析了人称代词在形成《荒原》这个作品现代性特征中的作用和价值:一、人称代词有助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实现,它实际上是对一种生命情绪的遮蔽与粉碎;二、人称代词在《荒原》中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能将历史与虚幻、现实与神话的画面自然地链接起来,形成诗歌现代的节奏与结构。  相似文献   

15.
全文通过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新编五代史平话》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与唐代第一人称代词体系特点作了比较,由此可以了解宋元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基本面貌,以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下产生的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尹烨 《现代语文》2006,(12):44-45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表自称,称代自己或我方.单复数都可称代.《诗经》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印、予、余、朕.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15,(4):26-29
通过对传世《列子》中的疑问代词进行穷尽统计分析,并与上古汉语和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发现"何方""奚方""何术""何所"等在疑问形式的结构或用法上与先秦语法规范不相符。以此为《列子》为魏晋人伪作提供补证。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人称代词繁复,《孟子》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来说明《孟子》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内部诸代词间的关系,同时也对两类代词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已具备了现代汉语中所有的疑问句类型,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来反映。大量使用假性疑问句和疑问度最低的真性疑问句是《颜氏家训》疑问句运用的显著特点。"那"、"若为"、"几许"、"多少"、"早晚"等是《颜氏家训》中出现的新兴的疑问代词,只是尚未得到普遍运用,这反映了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潘景 《文教资料》2012,(27):118-120
《魏书》是中古时期重要的语料。本文对《魏书》序数词进行穷尽式的描写分析,发现《魏书》中的序数表示法形式多样,展现了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的完整的序数称数体系,序数前缀"第"大量使用并逐渐成熟,呈现出鲜明的中古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