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晡乳动物的主要目中 ,除了翼手目、兔形目、灵长目外 ,其它各目都有少数适应水生的种类 ,如单孔目的鸭嘴兽、有袋目的水负鼠、食虫目的水、啮齿目的河狸和麝鼠、偶蹄目的河马 ;完全水生的有鲸目、海牛目和肉食目的鳍足亚目动物。这些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虽然和陆生哺乳动物一样用肺呼吸 ,但它们能潜水。潜水深度和时间的长短在各种动物有所不同。这些哺乳动物之所以能适应水生生活 ,是因为它们有一系列构造上和生理上的改变以及一系列适应性反应。1 大量贮存氧气水生哺乳动物在下潜时体内一般要提前储备足够的氧气。它们体内的储氧…  相似文献   

2.
在“两栖动物”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如何消除这一模糊认识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把握概念内涵,揭示本质特征。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在水中生活,用绍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村征,列举实例加以比较说明。例如青蛙和好徐、蛙蛙鱼等,它们是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它们…  相似文献   

3.
万能潜水衣     
在深海中,由于巨大的压力使许多生物部无法生存,就连钢铁也会被挤压变形。可是,深海里也存在着一些软体生物。由于它们特殊的身体构造,能在高压之下生活得很好。由此,我想发明一种潜水服,能像深海动物一样化解深海强大的压力,并能让氧气透入,让人可以轻松地潜入海底,探索海洋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泰国有一种斗鱼,有鳃和副呼吸器,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离开水可活一段时间。在非洲的淡水湖和一些河流中,有一种肺鱼,它们有肺也有鳃,当河水干涸后,它们本能地利用干泥和皮肤的黏液,弄成一个保护囊,可在里面生活几年。在多瑙河沿岸海湾里,有一种身长10多厘米的小鱼,当水干涸时,它们就钻入泥里,一动也不动,用肺呼吸,直到重新有水为止。在东南亚的沼泽里,有一种“上树鱼”,它们在水中靠鳃叶吸取氧气,在陆上常靠鳃室的一种水肺维持水分和吸收氧气。它们常爬上陆地,抓住  相似文献   

5.
<正>海豹边捕食,边潜行600米去年6月30日,帕特里克·穆希姆没有借助任何呼吸装置就在红海水下潜行了209米,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然而,威德尔海豹会让人类对这一纪录感到惭愧,因为这种海豹能一边捕食,一边在水下潜行600米。研究者发现,在潜水过程中,威德尔海豹将其大部分血液循环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令人吃惊的是,尽管缺乏血液,海豹的肌肉细胞仍安然无恙。这是因为肌肉细胞含有高水平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血红蛋白的“亲戚”,而血红蛋白则可以令它们仅仅依靠所储存的氧气过活。  相似文献   

6.
路爱道 《初中生》2012,(19):46-47
正鳄鱼是以"造假"而名声大噪的,它不但会流假眼泪,就连身份也是假的。它名为鳄鱼,其实根本不是鱼,无非是喜欢泡澡,会游泳而已。其实它们连两栖动物都不是,一直都是纯粹用肺呼吸的陆地爬行动物。不过,鳄鱼的虚假名字倒也透露出一点真实的东西,那就是它们的名字下面隐藏着一个真实版本——恶鱼。这些家伙生性凶猛,在它们的眼里,所有动物都是自己的食物,以至于再凶猛的动物见了它们也会退避三舍,绝不  相似文献   

7.
科学DIY     
胸部对鼻子说什么?你通过鼻子或嘴巴吸入空气的时候,实际上是把空气吸进了肺里。你身体所有的运转着的部分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你使用食物中的能量。空气穿过你的气管到达肺里,肺吸收其中的氧气再输送给血液。呼吸给你的肺换气,使肺里面总是有新鲜氧气。如果你呼吸得快一点或者做个深呼吸,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屏住呼吸会使你感到头晕,因为氧气不够。你的肺就像是贴在胸腔里面薄薄的气球。它们既柔软又富有弹性。肋骨之间和肺部下面的肌肉可以使你的胸向外鼓起来。这有助于把新鲜空气吸入肺里。这里的肌肉把你的胸向里挤压时,废气就…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中学学习生物课时,知道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这是对高等生物而言。但是.对于微生物来说就不完全正确了。有的细菌不需要阳光,在深海里它们生活得很好:还有些微生物,它们不但不需要空气,甚至空气中的氧气还能毒杀它们。我们称这些怕氧气的微生物为厌氧微生物。相对于厌氧微生物.大多数需要氧气的微生物,就称为好氧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失误的秃鹫     
适应能力越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生存的机会就越大。动物王国里,秃鹫无疑是佼佼者,它们不但是空中霸主,即便在陆地,实力也不可小视。它们不光在空中捕捉各种飞鸟,也在陆地捕杀一些小型动物,可谓飞禽走兽通吃。它们不仅吃鲜肉,更多的时候是吃腐肉,它们有极好的胃和消化能力。捕捉不到食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能比植物更可爱、更重要了。没有它们,人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氧气和食物。植物的每一片绿叶都在为我们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新鲜氧气。我们的食物大都来自植物,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取之于动物。其实,许多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也是多亏有了植物。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能比植物更可爱、更重要了。没有它们,人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氧气和食物。植物的每一片绿叶都在为我们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新鲜氧气。我们的食物大都来自植物,只有一小部分才是取之于动物。其实,许多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也是多亏有了植物。  相似文献   

12.
在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江河里,生长着一种介于鱼类和两栖类之间的珍奇动物,它叫肺鱼。肺鱼出现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它身上披着瓦状的鳞,背鳍、臀鳍和尾鳍都连在一起,并有构造最古老的“原鳍”,所谓原鳍与正常鱼鳍不同之处是一个肉柄状的东西。肺鱼的鳔的构造很像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有人将肺鱼的鳔称为“原始肺”,肺鱼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肺鱼还有内鼻孔,它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河水干涸时,它们钻进泥土里,用“肺”和内鼻孔呼吸。科学家们认为肺鱼是自然界中最先尝试由水中转向陆地的动物。非洲肺鱼是4亿年前已广…  相似文献   

13.
“深海泉”的官方网站上停留的还是2007年的信息。网上能搜到的相关信息,也都止于2007年。“深海矿泉健康饮用水研究与开发”以“技术服务”为推广方式,挂在科技成果网及其他权威网站上。曾经一度风光的深海矿泉水怎么了?  相似文献   

14.
《少年科学》2014,(6):2-5
<正>也许在你的印象中,潜水是很好玩的事情:在热带海滩边上,戴着呼吸面罩,下潜8米,可以看到美丽的珊瑚,可爱的小鱼儿在身边优哉游哉……可是,你想过像孙悟空那样潜入很深很深的"龙宫"去吗?这已不是神话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如今,已有多个国家的潜水员能下潜到300米以下的深海。他们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饱和潜水——深入"龙宫"去的最新科技。  相似文献   

15.
唐思贤 《生物学教学》1999,24(9):48-48,F003
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在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中,动物界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过程,两栖纲正是一类最早从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在两栖类的生命周期内,它的卵没有保护装置(无羊膜卵),幼体呈鱼形,无四肢,在水中用鳃呼吸,幼体经过变态,它们的某些幼体器官出现萎缩,而变态成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两栖类的成体具有五处(指)到附肢,以肺呼吸为主(它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为水生生物的特征)。这些结构为两栖动物到陆地活动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但它们还不能真正离开水,原因是表皮角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海洋里,生活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海洋动物和植物,温暖的海面更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乐园。但是,在很深很深的海底,因为厚厚的水层阻挡,阳光根本无法照射下来。没有了阳光,就没有了热量,水温变得很低很低。深海是一个黑暗又寒冷的世界,更可怕的是,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会有生物生存吗?1937年,科学家威廉姆和奥特斯乘坐潜水球到水下923米深处,亲眼目睹到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这些鱼类都长得奇形怪状,大大的嘴巴总喜欢朝上张开,这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呢?原来,在食物丰富的浅水层,鱼类进食时,总有一些食物碎屑掉落到…  相似文献   

17.
动物进化的方向之一就是从水生到陆生。但从水生过渡到陆生 ,环境条件的巨大差异 ,就使登陆动物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 ,即 :在陆地上失去了水的浮力 ,必须由自身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 ;在陆地繁殖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那么 ,爬行动物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而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呢 ?它们的颈部明显 ,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 ,这样就提高了头部和躯体的运动能力 ;躯干部具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加强了对内脏的保护 ,并且有陆生动物特有的肋间肌。…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在小鼠身上就进行过这类实验,所使用的液体称为全氟碳化物(PFC),它能保证在肺中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小鼠完全浸泡在这种液体中,照样能正常呼吸。近年来这种通过液体进行呼吸的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欧美的医疗实践中,以帮助那些有严重呼吸障碍的人(外伤、烧伤、感染、休克、出血和溺水等)。目前这种方法正处于人体评估阶段。PFC是无色、油状的液体,密度是水的2倍,具有与空气一样的功能,内含溶解的氧气,它们的组合与分离使得肺泡能够吸收生命所需的气体,排出二氧化碳。PFC不同于水或者其他体液混合物,它…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月,上海打捞局的6名潜水员成为我国首批潜入300米深海底的人。他们在海底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于常人?◎呼吸:气体随深度变化常人呼吸的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呼吸过程是几乎没有感觉的轻松行为。饱和潜水员的呼吸则大异于常人。300米饱和潜水带队负责人胡建说,他们呼吸的气体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氦气多,氧气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潜水员在生活舱和海底呼吸的都是这种气体,呼吸  相似文献   

20.
重新长出肢体、长时间抑制呼吸、具备天然的夜视力、无须睡眠……许多动物天生就具有这些能力。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吃几粒药丸或是一次新奇的手术,也做到这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