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把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化学教学如何运用创新教育,谈几点体会: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  相似文献   

2.
俞林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3):157-15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1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好成为改变应试教育的灌输模式,引爆释放学生创新潜能的载体与平台。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论述了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及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全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全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6.
当前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化学是一门最贴近生活、最能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学科 ,所以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并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但是 ,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主要原…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化学实验教学是高校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育教学功能。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改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中,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创新能力为宗旨,根据办学定位,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制度的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其作用,高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作用。就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进行阐述的同时,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以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素质教育的拔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戢能力,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论述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的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本文针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在总结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语文创新教育是通过语文的教育和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现代教学观和新型人才观,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努力从"知识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已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根据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存的问题,探讨了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只有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才能使中华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要求,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重大责庄。中学生正处于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学教师应当肩负起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充分运用教材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进行创新意识教育的教育因子,教师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就中小学来说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是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 .为此 ,针对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困难生数量较大等问题 ,进行思考与探究 .并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等相关理论为基石 ,借鉴相关经验 ,以优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为突破口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双体互促”教学 ,进行探索与实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发兴趣、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探讨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发展的培养。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