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开阔视野,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感受,深切体验生活、社会与大自然,获取真实的素材,写出感人的习作.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源,丰富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习作训练实效,可引入“陌生化”理论,使得习作素材由课堂走向生活、习作角度由学科走向融通、习作体验由单一走向多元,从而找准习作训练的生长点和探究点,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习作欲望,提升习作训练效能。  相似文献   

3.
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做到在学生作文指导中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观察实践;夯实创新基础;给学生开渠导"源",引进创新活水,开放时空,搭建创新舞台,引导捕捉亮点,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求真求实,真情表达,张扬个性,活化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捕捉真切体验,为表达由正确走向有个性创造条件 对于一些特定的习作题材,教师可出示在自然状态下抓拍的生活图片或视频画面,引领学生走进真实情境,变课堂回忆为活动重现,引导其观察发现,产生真切的体验。可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余生活”的习作为例进行说明,这一次习作,笔者安排学生写一写“打水漂”。  相似文献   

5.
<正>习作,记载着学生的生命与思想的变化,表达了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孩子的本性就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就要顺应孩子的本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生活为教学资源,以"实践""创新"为走向,力求灵动、鲜活、快乐。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往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习作教学,教学中带有极大的功利性,教学往往只为应考需要而安排习作训练,习作课显得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而乡土化体验活动开掘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激发出孩子写作的乐趣,让作文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生本,走向社会实践。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乡土体验中,汲取乡土营养,触发习作热情,丰蕴爱乡情怀。教师在教学作文前应创设一系列新颖、易操作的乡土体验微活动,引领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从而写出"乡土味"的作文。一、诵诵乡土童谣"蔡林蔡百家,日夜摸鱼虾,摸来鱼虾给人家,自吃糠糟豆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学生习作之源,习作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因此,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这恰恰是"生活即教育"的最佳诠释.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所以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教学的目光投向窗外,让课堂外的生活和习作教学有效链接,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习作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让生活和教育自然交融,从而摒弃将学生关在教室里,用枯燥的章法技巧讲解或大量的空洞命题来塞满他们的写作教程的窗内习作教学的单调做法.  相似文献   

8.
冯兰婷 《小学生》2012,(11):44-4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见,丰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习作能力的关键。一、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和写作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这部"无字"的大书。还要引导学生积级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有目  相似文献   

9.
习作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学会做人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做到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走近自然,融入社会,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0.
滕长群 《考试周刊》2013,(70):25-2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渗透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再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更加紧密。只有让学生走进广阔的自然天地,融入社会大课堂,张扬自己的天性,习作的内容才能丰富多彩,习作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学生普遍觉得作文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从下笔。语文教师应做好写作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进自然、走向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寻找亮点,从而积累更多的素材,拓宽习作空间。  相似文献   

13.
开放性习作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作文内容的开放、作文形式的开放和作文批改的开放一作文内容的开放作文内容的开放、是指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写作之源.①走向大自然,观察自然景物.每年的春复秋冬四个季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景象和风光.学生通过  相似文献   

14.
范文 《考试周刊》2013,(63):42-42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品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使文学作品教学返璞归真,让文学作品教学回归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5.
郭娟 《成才之路》2012,(7):35-3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乐于习作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七彩的空间。通过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思维、放飞其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尽情欣赏缤纷的自然,尽情感悟多姿的社会,尽情品味绚丽的生活,由此定会为习作的有效进行提供至关重要的素材底蕴,同时也为学生成  相似文献   

17.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8.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9.
邓辉 《林区教学》2008,(8):52-52
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生习作难的问题屡见不鲜。现今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学生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总结出走向社会、活动感知、观察认知、家校配合、培养素质几个途径,希望对改善小学生习作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