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变通运用了儒家“治世—治人—治人心—灭人欲”的治世思想,但又人为地背叛了儒家关于“仁”、“德”、“天命”和“中庸”的正统观念.这种背叛是儒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中被反动势力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明代王学的政治哲学思路大致上可以概括为:治心可以转化治世,好的生活在于民众的自我创造;万物一体是最好的人间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无所谓阶级之分、亲仇之别,一律与自我本身同等对待;良知及其他内在性的资源可以转化为社会的规范和准则,人也从完善的道德个体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民间社会的教化行动使得民众参与自下而上的道德救赎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哲学家或者知识分子应承担政治责任,将学与政打通。  相似文献   

4.
阳明学派承续了儒家道德政治的传统,通过“化治世为治心”的思路,把社会治理的问题转化为个体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问题,强调道德信念对于良好政治的重要作用.基于对道德政治的坚定信念,阳明学派十分重视社会教化,他们通过积极的社会教化活动将心学理论落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化民善俗.信念的政治以及社会教化的理论与行动构成了阳明学派在政治哲学上的两个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6.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从文献来看,真正发挥“内圣外王”之旨的主要还是儒家。“内圣外王”也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这种新道统论虽然有所承于传统儒家道统论,但亦有其现代的新意涵,民主与科学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传统儒家道统论还是当代新儒家的新道统论,大都主张“内圣”开启“外王”,坚持“内圣”与“外王”的一致。熊十力虽对“内圣外王”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但仍然局限于此。“内圣开出外王”的命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人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在现实上其实现的可能性的概率几乎是零。其实,内圣与外王不一不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会得到改造。也就是说,不是“内圣”开出“外王”,而是在“外王”的过程中,改造自身,以外王的事业功效充实心性道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圆满的内圣人格。  相似文献   

7.
新儒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由"内圣"开出"新外王"、"返本开新"这一问题。徐复观也不例外,他的政治哲学在内在理路是,以儒家道德精神为基础,以性善论为民主政治来源,以自由主义论政,开出德治主义与民主政治相融合的"儒家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彝族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优秀的儒家思想也得以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保存下来.儒家自然宗教信仰对彝族的民间信仰之一即自然崇拜产生了极大影响,彝族吸取了儒家主要思想并在其继承过程中又根据本民族的特殊需要有所取舍.彝族的自然崇拜与儒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表现出的对自然界极大的尊重与关爱是紧密相连的..当前由于现实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其中的精神资源,儒家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了生态伦理观,因此在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而是要通过学习传统思想的精华来解决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