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民间化叙事是新时期陕西小说普遍具有的创作倾向。这与陕西作家大多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熟悉乡土民间文化有关,也与当代文学深厚的民间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新时期陕西作家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其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莫言的小说观念和创新经验,为陕西作家在创作中克服这些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沈从的小说《边城》,无论是其开篇,收束,还是其情节模式、结构方式、叙事风格都鲜明地内蕴着中国传统民间学叙事特征,但绝不是对传统民间学叙事模式的简单摹拟。《边城》的叙事天然溶进了作家对人生变幻莫测的现代性哲学性的思考和体验,律动着作家带有独特个性印记的互渗性创作思维,使读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自行消解了作品中既有的民间学叙事模式,这实际上是作家对传统民间学叙事模式进行现代性言述之使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当代作家都选择了家族叙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家创作观念使然,另一方面是基于创作主体对叙事性别的发现。这在许多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作品中尤为明显,如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徐小斌的《羽蛇》、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这些承载女性家族叙事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和话语形态,分别代表了三个特征:其一是女性主人公居于家族叙事的中心位置,显示出女性本体叙述的话语色彩;其二是由家族叙事的伦理主题,开始走向神话叙事的审美叙事。其三是小说内蕴着神秘、超验的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4.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此它又具有民间叙事话语的特征。对这一话语特质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转折时期文学叙事话语的渐变性,它本质上是由转折时代的政治文化决定的,是多元的社会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7.
《红旗谱》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达到了那个时代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即成功的民间叙事和政治话语的自然结合,宏大叙事和传统技法的自然结合。正是这两种因素和它们的结合,使得《红旗谱》在印证某种政治理念、皈依主流话语的同时,冷漠了当时小说的流行范式,并通过传统的民间叙事,彰显了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使小说文本生发出历久难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9.
规约民间传说叙事变化的重要内容是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为民间信仰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方便。民间信仰主要通过神话余音、民间祭祀的叙事话语和历史表达等方式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也给民间传说创作和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间信仰是导致民间传说神圣叙事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无论是其开篇,收束,还是其情节模式、结构方式、叙事风格都鲜明地内蕴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叙事特征,但绝不是对传统民间义学叙事模式的简单摹拟。《边城》的叙事天然溶进了作家对人生变幻莫测的现代性哲学性的思考和体验,律动着作家带有独特个性印记的互渗性创作思维,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自行消解了作品中既有的民间文学叙事模式,这实际上是作家对传统民间文学叙事模式进行现代性言述之使然。  相似文献   

11.
在“大跃进”时期,特定权力意志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其对民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使得五四时期对民间歌谣天籁价值的学理研究,在《红旗歌谣》这本被称为“诗三百”的诗集中纯粹凸现为政治运作,由此造成了民间歌谣的本体偏离。《红旗歌谣》中,“民间”的意味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了在此基础上的“民间想象”所表达的“大我”抒情主体性的虚幻。  相似文献   

12.
《红旗谱》的受宠绝非偶然,作品中蕴含着多元话语资源,包括民间话语、国家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男权话语,这些话语资源分别迎合了人民大众、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无意识的口味。  相似文献   

13.
论文致力探讨的,是作为五、六十年代“红色革命经典”之一的《红旗谱》的意识形态神话再生产的运作问题。主要从角色设计、情节编织、话语互动以及整体叙事模式四大方面,来追踪、辩识这一秩序化叙述的“基本法则”。与此同时,我们将不断发现:在此类由对“革命历史”的规范化叙述所构筑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空间,仍存在着各种细小的裂痕和缝隙,对当代神话的合法化和合理化阐释,构成潜在的消解和变异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代作品《红旗谱》中的地主冯老兰,是政治话语中的阶级代言人;九十年代作品《白鹿原》中的地主白嘉轩,是浸染着儒家文化、充满人格魅力的宗法家族制的维护者;2007年出版的《青木川》中的地主魏富堂,是在人性关照下的多元化的人物。通过这三个地主,可以看出几十年来当代历史叙事的变化和作家的政治理念、文学观念、美学观念等精神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旗谱》之所以影响至今,其原因有三:从酝酿到诞生长达23年之久,显示了作家准备之充分,经验积累之丰厚,体现了小说创作的特殊性;作家对五四文学和外国文学特别是苏联革命文学有过丰富阅读积累,创作出长篇小说《红旗谱》,有着深厚的文学背景支撑;创作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支撑,使《红旗谱》在革命历史建构和审美建构过程中保持了平衡和张力,小说的魅力依然未减。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以来,红旗渠以其巨大的精神价值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文学创作活动始终伴随着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创作实践亦在随后的岁月里愈加丰富,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深入认识并持续挖掘红旗渠题材的文学价值,把握这一题材创作的变化规律,可以丰富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认识,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繁荣该领域的文学创作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旗谱》是梁斌文艺创作的代表作,它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经历的长期而又艰难的革命探索,作品不但展现了朱老忠由一个燕赵的慷慨悲歌之士成长为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革命历程,而且艺术地还原了革命历史的原生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千姿百态、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将冀中人民的斗争置于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加以表现,并有意识地揭示了北方革命烽火同井冈山红旗的内在联系,因而使《红旗谱》成为表现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  相似文献   

18.
创作理想与文本叙事逻辑的错位--重评《红旗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曾经被看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作品中的朱老忠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理想化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但重读作品,就不难看出,文本的叙事逻辑与作家的创作理想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评论界对《红旗谱》的界定不过是用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话语进行粘贴的标签。  相似文献   

19.
分类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南通职业大学团委贯彻团中央关于推进分类引导工作的精神,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青年类型的特点,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发扬典型宣传的示范作用,采用新兴媒体全面探索引导青年的方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套较为完整的引导体系已逐步形成,为新时期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共赢的一代,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必备品。针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注重传统经典的网络重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创造与运用、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普遍应用与统筹。总而言之,只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才能引导网络空间健康、绿色发展,使网络成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