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秦兆阳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至建国前为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为第二阶段,特点是散文化和诗意美;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作品的风格由诗意的抒情趋向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却又被忽视了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论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的辩证矛盾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的辩证矛盾本质刘高岑人们公认悖论可以分为两类:语义悖论和逻辑—数学悖论。最典型最深刻的语义悖论是说谎者悖论;而罗素悖论则被认为是逻辑—数学悖论的典型代表。关于这两个悖论,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两个悖论都是“混淆了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 现代悖论研究产生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它主要是采用现代逻辑作为工具来分析和探讨悖论。如果从1901年“罗素悖论”的发现算起,那么,时至今日西方学术界对悖论的现代研究已有九十年历程。在悖论的现代研究中,国外有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角度提出了处理悖论的方法和解决悖论的方案,本文结合于此,对现代悖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一、罗素的类型论罗素是现代悖论学说史上第一个指出悖论的重要性并给予认真研究的人,也可以说他是悖论学说现代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01年春,罗素把康托关于无最大基数的证明经过一番仔细思索之后,发现了一个悖论;1902年他向弗雷格正式提出悖论;1903年在他的《数学的原则》附录B中,提出了类型论的初步设想;1906年,他提出了三种可能解决悖论的方法,即量性限制理论、曲折理论和  相似文献   

4.
有关晋商与边疆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对票号成败的描述;第二阶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对票号资料的收集与研究;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晋商及其资本的探讨;第四阶段为20世纪最后20年,有关晋商与边疆关系的研究在区域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最后一个阶段为21世纪初,研究领域和研究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有关晋商与边疆经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在史料扩展、研究视角以及理论方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民办教育的简要回顾追溯教育起源,是先有以孔子创办的私塾为代表的民办教育,在此基础上才出现官办教育,而现在的民办教育又是在公办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暂且把现在的民办教育称为现代民办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民办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这个时期的民办教育处于恢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初开始,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民办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各类民办教育的框架;第三个阶段从1997年国家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出台和200…  相似文献   

6.
随着狭义逻辑悖论问题的相对解决,逻辑悖论研究的未来重心将向悖论方法论领域迁移。悖论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和概括逻辑悖论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形成一般悖论方法论;以悖论方法论为基点,建构演绎科学与经验科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运用悖论方法论,解决具体学科中出现的悖论问题,实现具体学科的理论创新;发挥悖论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解悖功能,消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尖锐矛盾,以利于社会生活和谐、协调地运行。  相似文献   

7.
从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出发,以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周颂》研究为论述对象,以现代研究为论述重点,分三阶段对《诗经·周颂》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1986年至1996年为起步阶段,该阶段侧重《周颂》的篇名、主题、地位研究;1996年至2006年是过渡阶段,出现专题研究;2006年到2016年是成熟阶段,研究人员增多,研究内容多样化,以姚小鸥、祝秀权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代表。最后归纳研究内容,并对《周颂》的研究方法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世纪初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 :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写作知识”时期 ;80年代至 2 0 0 0年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理论高潮有两次 :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初 ;一次出现在 80年代后期。从逻辑角度看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有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它是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演变、推进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思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相应地 ,美的本质问题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 :美的“主观论”、“客观论”等单一性规定的形式逻辑 ;第二阶段是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等多样统一性规定的辩证逻辑 ;第三阶段是 :美的“真空”论、“一切”论、“无所不在”论等绝对性规定的模糊逻辑。它们的思维空间若用现代数学中的集合来表示 ,那就是 :(0 1)、[0 1]、{0 1}。可以说 ,人类对于美本质的认识 ,迄今 ,所有的定义和解释都不可能超出这三种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10.
按照英国逻辑学家拉姆塞(F.P.Ramsey)的悖论分类,逻辑悖论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集合论一语形悖论和语义悖论.当代的某些悖论研究学者认为,某些语义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涉及语用的因素,因此建议从语义悖论中分出另一类悖论--语用悖论.语用悖论的代表是所谓“认知悖论“.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looks at what Chinese children have read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20th century. It first briefly examines the official guidelines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post-Mao era, and then analyses some examples to identify the new contents of children's books in China. These examples are taken from two subdivided periods: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early 1980s and from the mid-1980s to the mid-1990s.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学有两层涵义,一是公共经济学,一是制度经济学。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是古典政府经济学的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末,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渐趋衰落;20世纪30年代以后,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的一些现代经济学流派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政治经济学复归;最后,当代世界经济是带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决定政治经济学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解读诺曼.梅勒的小说《刽子手之歌》,可以看出梅勒有意识地颠覆历史与虚构的明确界限,借以表现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在颠覆的同时却陷入了另一个历史与虚构的悖论之中。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明正处于转型阶段,其代表特性即"第三波现代化"。18世纪以后的西方大工业化是第一波现代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是第二波现代化,而21世纪的"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是第三波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的不同阶段考察,这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新观念。作者认为,第三波现代化的主体思想是辩证理性而不是技术理性,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理论更新。第三波现代化的代表形态是中国文化,这是辩证理性指导下的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话中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16.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旁称代词系统在句法、语义上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旁称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别人、人家、别人家、他人、旁人"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人家、别人、他人、旁人"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纪中叶的"别人、人家"阵容,期间的此消彼长、删汰整合昭然。就旁称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别人"由18世纪的炙热到19世纪的没落,再到20世纪的重新走强;2".人家"由18世纪的初露锋芒到19世纪的首度大大超越"别人"而一枝独秀,再到20世纪与"别人"的平分天下;3".他人"这个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的旁称代词家族的宠儿由18世纪的颓势已现到19世纪的英雄末路,直至20世纪的难觅踪影;4.不温不火一路走来的"旁人"由18世纪的衰落到19世纪的走向没落,直至20世纪的淡出我们的视线;5.产生于元代的"别人家"由18世纪的衰弱到19世纪的没落,直至20世纪的只留存在部分方言中而在北京话中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17.
媒体素养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学校教育领域并得到重视和加强,90年代中期以后在更多国家的学校中开展。其发展趋势是:对象日益扩大,内容日益丰富,方法日益多样。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长江三角洲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三麦和主要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的亩均产量均趋于减少。与清代中叶相比,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趋于下降。即使在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力最高的20—30年代,农业生产仍未恢复到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3年以来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但尚处于以介绍和借鉴国外高校分类法及制度为主的起步阶段。研究对象上侧重于高校分类,研究内容集中于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成果集中于对现有分类法及分类政策的介绍、评述、反思和批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一方面要将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视野从高校层面提升到高等教育层面,加强专题研究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究,集中力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含高校)的依据、标准、指标及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并进行分类的应用性试验和试点。  相似文献   

20.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