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军旅小说在逐渐与市场接轨、与媒体联谊的进程中迎来了又一次繁荣,通过对关注人性和人情,追求故事性和传奇性,叙述语言、结构和技巧的电视剧化,狂欢节式的叙事等四个方面对通俗化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探寻军旅小说如何在个性化与军旅属性以及大众读者三者之间寻找新的交叉与平衡,从而实现军旅小说更长久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英雄》的叙事是一种视听“语言的虚构”,是银幕或影像系统中的“存在”,是叙述依据一定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惯例对战国末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的重建。本旨在解读《英雄》的叙事策略:开放式的“主观化”多重叙事、“复调”式的深层叙事结构、“七巧板”式的视觉话语范式,及其意义生成:吁求和平。  相似文献   

3.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4.
朱苏进是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军旅文学作家。其创作中有着浓重的模式化倾向,即人物的类型化、情节的雷同化、结构的单一化、语言的凝固化和叙述视角的固定化.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新作《床畔》延续了她军旅题材小说中的英雄叙事,以象征主义手法复写了《雌性的草地》中英雄理想幻灭的主题。严歌苓试图通过展示英雄在时代变迁中被树立、被崇拜、被误读、被遗忘的过程,呼唤英雄的回归,却又深感时移世易,无力挽回,因而小说又带有一定的存在主义意味。《床畔》是对严歌苓英雄叙事的一次回望与总结,在呼唤英雄主义的同时,回避了对英雄内涵的构建与反思,体现出作家对英雄价值观念与当代语境的疏离。  相似文献   

6.
朱苏进的<醉太平>虽然抒写的是军营生活,但没有表现出军队特色,也没有对毫无英雄潜质的人物做出批判.在和平时期,军旅文学仍应极力弘扬理想和英雄主义,塑造真实感人的英雄,力戒世纪化,突出军旅特色.  相似文献   

7.
巴金作为思想改造对象在《团圆》的创作中,思想并不是在自如的空间运行的,作品显得滞涩、沉重。《英雄儿女》的作者毛烽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写革命文学,在创作空间中是较为自由的,作品流畅,基调比《团圆》明亮得多。《英雄儿女》比起《团圆》显得通畅明快也与文体有关系。小说《团圆》中有很多叙述、议论,全篇采用的基本上是间接叙述。电影《英雄儿女》就得考虑直观的表演效果。《团圆》的人物处理是分散形的,《英雄儿女》的人物处理是向心形的,还充分调动了电影的声像艺术手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一课是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企图为难和暗算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而取胜。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审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按事情发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军旅舞蹈的创作异常繁荣,新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在创作观念、人物塑造、艺术构思、技术技巧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构成了21世纪军旅舞蹈的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以军旅舞蹈《红蓝军》《他们,她们》为例,从创作观念、塑造军人形象、技术运用和编排结构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军旅舞蹈发展的创新性艺术特征。得出其主要特征是开放化的思想观念、人性化的人物塑造、立体化的技术技巧复杂化的结构设计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性展现了世俗化的生存困境,昭示了"人"的神话的破灭。鲁迅借助写作救赎心灵危机,但更体验到心灵的虚无与绝望。  相似文献   

11.
麦家在转型之作《人生海海》中运用不可靠叙述策略讲述了英雄归来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及周围人的回忆与讲述,“上校”蒋正南传奇而坎坷的一生缓缓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人生海海》以回忆作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忆书写是文本不可靠叙述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此外,该作品通过众人的转述,形成了不同维度的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还带来了反讽效果、“忒修斯效果”、陌生化效果及同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暗算》:茅盾文学奖的突破还是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成功的通俗小说,《暗算》初版本的思想性还是较为薄弱的。在历史叙述和反思历史上还有待提高。其叙事方法虽成功地改善了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但视角人物在望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营造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的传说故事《叶尔托斯特克》、英雄叙述诗《阿勒帕木斯》与希腊神话英雄珀耳修斯的故事、北欧神话英雄喜古尔特的故事、古印度著名的神话英雄罗摩的故事,在神性方面具有共同点,它们都遵循着某些共同的思维规律而产生。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代文学曾出现过两种在历史观、审美观都相距甚远的历史叙述。一种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是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前者是一种将革命历史神化、英雄化的叙述,后者则是将革命历史世俗化、凡人化的叙述。其实,在这两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中,一直潜隐着一种试图将两者加以调和,或者说试图超越的历史叙事,那就是出自部分女作家之手的作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展示了女性对历史的检讨和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16.
《英雄挽歌》是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蒂斯的椎心之作。作为一首具有经典意味的抒情长诗,其艺术成就首先当表现在语言上,诸如,语言的音乐性、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语言的容量,等等,就构成了《英雄挽歌》的语言特色,充分体现了埃利蒂斯的语言天才。  相似文献   

17.
《绿野仙踪》作为清代的一部很有特色的百回长篇小说,融神魔、历史、英雄、世情等小说为一体,体现了清代小说的多向型和兼容化的发展方向,在注重对小说题材、文化内涵、叙述手段单向性深度发掘的同时,也致力于小说多向性广度的开拓,《绿野仙踪》的出现,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创作中,其叙事角度有别于传统的全知叙述视角,而是运用了第一人称“我”的有限叙述角度,通过多个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力量,全方位地塑造了毕巧林这个人物形象。对《当代英雄》的叙事角度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当代英雄》在现代性叙事文本中的地位,而且也可以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不同的视角地位对塑造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论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如何运用抽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化的形象的。  相似文献   

20.
单音节语言单位的叠加运用是《白鹿原》叙述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陈忠实先生对语言创造性运用的结果.这种叠加结构对于小说叙述语言富于质感和张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进而形成《白鹿原》叙述语言的特色,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研究这种叠加结构,对于进一步研究《白鹿原》的语言风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