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琵琶记》是南戏经典剧作,历代对它的评价颇高,被冠之以"曲祖"之称。在用韵、格律、宫调等音律方面,明清文人学士对《琵琶记》褒贬不一,曲家之间的这种争议影响并推动了明清戏曲理论的发展,《琵琶记》对戏曲音律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的南戏《琵琶记》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都给了明清传奇深刻的影响,堪称明清代传奇的先声。因此,本文也将《琵琶记》纳入讨论范围,将它和《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明清传奇划入一个系统,进行梳理研究,从中解读女性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她们人性觉醒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琵琶记》中赵五娘认夫情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这一情节回环曲折、丝丝入扣,它丰富、深化了赵五娘的性格,使赵五娘不仅仅是贤德的孝妇,还堪称聪慧的巧妇;同时赵五娘的巧慧和主动争取也使软弱的蔡伯喈承认其身份有了可能,为团圆结局打下了基础,从而完成了《赵贞女》富贵弃妻向《琵琶记》"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成功转变。此外,这一情节也显示了与早期南戏的区别,以及向明传奇的靠拢,使《琵琶记》在南戏发展史上的桥梁作用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4.
《琵琶记》在明清时期是经典,支撑它成为经典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主题思想的认同,社会精英对它的艺术性的赞赏和社会大众对它的广泛接受。然而在当代,尽管社会精英仍然对它的艺术性推崇备至,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对它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有了保留而放弃了对它的积极支持,大众也因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改变而失去了对它的兴趣,于是《琵琶记》这部经典名作便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5.
李克 《丹东师专学报》2011,(2):118-122,126
清初毛声山批点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是明代以还《琵琶记》评点本中的集大成之作,毛声山从文情、文事、文法三维角度建构起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戏曲评点理论体系:"文情"的多层次性揭示了评点中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张力,"文事"探讨了历史与文学虚构的原则把握问题,"文法"是毛声山艺术经验的理论总结,从而为今天建设民族特色戏曲理论提供经典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总是能对后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命意、曲律、语言、结构诸方面探讨了《琵琶记》在戏曲史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明清戏剧从《琵琶记》到《桃花扇》,记载着女性戏剧人物的心路历程,其主题是:女性由自我迷失走向张扬自我的个性主义,此后又在爱情与历史的双重参照系中对自身的独立解放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朱建明、彭飞同志的大作《论〈琵琶记〉非高明作》,对我很有启发,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对《琵琶记》的作者以前曾有过争论,现在普遍认为是元末的高明,确实已成定论。朱、彭二同志不为定论所缚,勇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朱、彭二同志认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依据来源于徐子室、钮少雅合编的《南曲九宫正始》。但是,我仔细重阅《九宫正始》之后,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结论,相反,我认为《琵琶记》确系高明作。现将鄙见略陈于后,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和朱、彭二同志。  相似文献   

9.
以明代邱濬《伍伦记》为创始的道学家派戏曲和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的骈俪派戏曲,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论域。《伍伦记》主风化的思想倾向和《香囊记》尚骈雅的艺术特点,与高明的《琵琶记》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琵琶记》内容上的道学化和艺术上的骈雅化这两个特征,分别为《伍伦记》和《香囊记》所继承,其影响的轨迹清晰可见。研究道学家派戏曲和骈俪派戏曲,不可能忽视《琵琶记》对《伍伦记》与《香囊记》的影响以及对这“三记”各特点的分析。此外,这两个戏曲流派的形成还各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索这两个戏曲流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与《琵琶记))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的高明(字则诚),《琵琶记》是南戏,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相似文献   

11.
《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伯皆》(简称锦本《琵琶记》)是现知刻印年代最早的《琵琶记》版本,插图形式为上图下文全像式,插图风格古朴,呈现出明代早期建安版画的风貌。戏曲插图是一种阅读提示,体现插图作者对文本的诠释和理解。锦本《琵琶记》的插图在表现形式上有类型化的特征。从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来看,锦本《琵琶记》的插图可以分为照搬原文型、强调渲染型、主观臆想型、景物象征型和错误疏漏型等五个形态。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继承《琵琶记》的“教化剧”, 金怀玉的《桃花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教忠劝孝, 但是它又加入了忠奸斗争的内容而超越了载道戏曲; 并且它在技巧方面突破了以前的忠孝剧, 形成了才子佳人和忠奸斗争两个模式, 在传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大多评论者指出《琵琶记》的内容是复杂的,有突出的价值、精华,也有明显的不足,甚至糟粕。其实,这是高明《琵琶记》二重内涵的外在体现。该剧内涵二重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角色意识与个人自我感受的矛盾并存;悲喜因子的交融并存;人物定位的褒贬并存。内涵的多重性,正是《琵琶记》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它的内容、主旨、形式、格律等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琵琶记》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根据宋元南戏传统剧目改编的一出古典名剧。从它问世以来,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刺评,反响极为强烈。在旧有的评论中,有直接来自宫廷的,也有来自文人名士的,唯有来自民间的评论,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所闻极为寥寥。在能够见到的评论中,褒多於贬,肯定多于否定。最初赏识《琵琶记》的要推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五经四书如五谷,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为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明代吕天成的《曲品》赞《琵琶记》为“神品”,说它在戏曲中是独占鳖头的。陈继  相似文献   

16.
姥姥一词最早见于元代的《全元南戏.高明.蔡伯喈琵琶记》,是单音词姥复音化的结果。明清时期,姥姥一词的词义有所扩大,但到了现代,只有外祖母和老妇人两个义项仍活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姥姥一词的词义的发展演变试做考察,以期对其源流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元代著名南戏作品《琵琶记》,以其对民间故事的成功改编,悲剧结构的成功设置,甚至是在情节上明显的疏漏,制造了一出较为典型的悲剧。文章分析了剧本改编的意义,双线结构的特点,并认为其结构的缺失之处在于,在本剧的后面部分关目中,以由“悲”转“喜”的大团圆结局对其悲剧性有一定意义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传统琵琶乐曲主要分文曲、武曲和大曲,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性格特征。文章以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为例,就琵琶武曲的历史性、文学性、标题性、模拟性、叙事性及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初浅的论析,以加深对琵琶武曲的认知,拓展演奏者、欣赏者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高明的《琵琶记》是在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改编后的《琵琶记》在主题思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把蔡伯喈的背亲弃妇变为全忠全孝,从而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宣扬,把对蔡伯喈个人的道德批判,升华为对封建制度的针砭,扩大了这一故事题材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于《琵琶记》的研究,多局限于阶级视野下的研究。这些从单一而且现代性的维度思考,难免将遮蔽其文化价值的内质。本文主要结合文艺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从阶级意识独断论的缺陷,呼唤"忠孝双全"的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对人世苦难的担当及"文化人格的建构"四个角度,对"关于《琵琶记》的批判"做另一个角度的批判,并返回到当时的文化创作语境中,从"文化人格"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理解和重构,最后达成对《琵琶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