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捷 《教师博览》2023,(32):30-3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立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明确提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还要学习阅读方法,做到会读书。新课标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按照学段递进,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达到基本的阅读量的要求,落实“多读书”和“读好书”。例如第一学段,多读浅易的图画书,多朗读优秀的儿歌,自由阅读童话书;第二学段,多读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儿童文学名著、中国古今寓言和神话传说等;  相似文献   

2.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读书。怎么指导 ?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 (解决“为什么读” )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   ①“内容”角度: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析;②“情感”角度:初读知情──细读悟情──再读抒情;③“写作”角度:初读了解“写了什么 …  相似文献   

3.
“语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句话足以体现出叶圣陶先生对“读”的重视。《语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达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怎样在语教学中凸显阅读的地位,让学生学会阅读,达到语教学的目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自己的阅读指导观。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品味”。教学实践中,应以“快乐读书吧”为主线,构建整本书阅读体系,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万个为什么》是四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  相似文献   

5.
李兵 《小学生》2011,(6):71-72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的积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这一句旬读书名言如一颗颗闪烁的繁星充斥着我们的耳鼓,那么隽永,那么深邃,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阅读多么重要,一日也不能荒废。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8.
刘颖 《小学生》2012,(8):64-6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作为教师,我们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他们热爱书,让他们与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崇高的精神交流。我想,兴趣应是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工作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高伟叶 《中学文科》2007,(10):125-12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下面想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九年内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种类图书和报刊。”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为培养这颗“读书的种子”,统编教材除了“教读”“自读”,还把“课外阅读”编进课本、纳入课程。精读课文是为了习得方法,受到激发和熏陶;略读课文是内化方法,进行阅读实践;课外阅读则是通过开展整本书阅读,使学生爱读、会读、深读,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以语文要素为重点,在系统思维、儿童立场的导向下,课内外有机组合,以实现阅读与作业设计相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刘余  张倩 《江西教育》2023,(6):14-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相似文献   

13.
[作文题][评说][例文]1.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读书生活,抒写读书情趣;可以总结读书经验,介绍读书方法;可以畅谈读书体会,感受读书快乐;可以对读物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可以进入书中的精彩世界,与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对话,领悟人生的真谛。2.这里的“读书”指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电子读物和网上阅读。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太少,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没有像样地读过几本有质量的书。“读书”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一个话题,没有哪一个学生会无话可说;但是,又必须是多读书、会读…  相似文献   

14.
丁莹 《江西教育》2023,(42):48-5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并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其目的是通过师生共读,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房兴和  匡吉 《现代语文》2002,(11):31-32
大语文教育观使得阅读理念有了新的突破,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识,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如人意的。有人根本就不爱读书;有人读书只是为了猎奇,趣味甚低;有人读了不少书,可只知道“书云亦云”,自己的大脑成了作者的跑马场。对高中生的阅读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试图抓住主要矛盾,就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以下三方面。一、从人生高度确立阅读意义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考试得分。这大概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读书与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一个高中生的阅…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整本书阅读”承载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任。将“学习地图”这一工具应用于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  相似文献   

17.
语文难教难学,这似乎成了师生们的共识。其实,古今许多名人和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所指点,那就是以“读”为本,语文课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学以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读”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自觉地“读”,达到会读、爱读、多读、广读。一是会读书。读书跟做别的事情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规定了小学阶段必须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但笔者通过对多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发现“阅读危机”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引导农村孩子充分利用课外的空闲时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笔者认为,组织“乡村读书会”是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