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随"心"动——浅谈心理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反应.本文主要探讨了五种心理效应,即圆桌效应、南风效应、食盐效应、巴奴姆效应、贝尔纳效应以及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心理效应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般指师生相  相似文献   

3.
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把握教育契机,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有些"心理效应"看似是不良效应,但在特殊的场合,偶尔巧用,可以收到独到的效果. 1、"半途而废"效应 人们在向一个远大上校进取时,常常会在奋斗中感动迷惘,出现信心磨损而中止的心理,这称作半途而废效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英语学习中的高原效应与语言焦虑情绪的分析,对英语学习者的“高原心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焦虑的因素既可能是学习者的个人经历,也可能是教师的行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高原效应,教师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记名"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知失调效应、反馈效应等,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的"记名"效应,它能满足尊重的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融洽师生关系、能激活经验课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相似文献   

7.
张芳平 《大学时代》2006,(7):133-133
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所从事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如果班主任在“差生”转化工作中能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些奇妙的心理效应,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近因效应心理实验表明: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自己人效应"常被忽视,班主任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人来看待,而是把学生当作管教的对象,无形中扩大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敌对情绪的产生,使学生筑起与班主任格格不入的感情堡垒.如何发挥"自己人效应"呢?笔者在此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9.
成也心理效应,败也心理效应。本文由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出有关心理效应,明确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归因效应的概念,初步探讨了三个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