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分成快慢班,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做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法律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新义务教育法明确叫停了分快慢班的做法。对此,我们做了一定的调查、分析和思考。一、变着花样的"快慢班"现象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从2006年9月1日起就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却一点都挡不住学校分设“快慢班”或者“重点班”的步伐。据媒体报道。开学10天后。武汉某校将原本随机分配的10个班重新分为正式录取的学生和通过捐资进校的学生各5个班。学校对初一新生“二次分班”的做法引起部分学生和家长强烈反应。“捐资生”的家长认为学校不该按成绩分类.伤害孩子的心灵.而正式录取学生的家长则认为不能让“差生”带坏自己的孩子。要“因材施教”。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分数和金钱展开了一场激烈博弈。去年秋季开学之初,全国不少地方都爆出了“重点班”问题的新闻,用“百度”搜索一下“重点班”这个词。竞有78万多个网页,可见其火热程度。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法律实施近10年,初中阶段重点班非重点班划分却从未停止。记者对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老师和学生共18人进行了采访,他们都表示,目前,初中阶段从县到省市,100%都分了重点校、重点班。另据了解,小学也有分重点班情况存在,但为数不多。(9月23日《检察日报》)当前的现实教育环境下,尽管前有《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后又有教育部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  相似文献   

4.
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所以要取消"重点校""重点班",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它是保证受教育者公平利用教育资源的法律保障。但学校设不设重点班和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入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掩人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公办学校不得跨学区组织招生;政府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研究》2013,(6):95-96
01取消快慢班是应时之举【新闻回放]在湖北省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大会上,省教育厅推出"六条禁令"。相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学校违反禁令的,对校长先免职再查处;教师违反禁令的,先停职再查处。这六条禁令分别是:严禁收取未经物价部门审批备案的费用,未经公示不得收费;严禁义务教育学校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以学生获奖、竞赛和考试成绩作为入学、升学和编班的依据;严  相似文献   

8.
不许设重点班、快慢班,不得以重点学校名义高收费,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排名。河南省目前公布了首批5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名单,同时一律取消了所有省重点中学称号。按照新规定,示范性高中不准举办试验班,特色班必须经省教育厅批准;严格执行转学、休学、留级、借读等制度,不得随意劝退或除名学生,不得办理以变换就读年级为目的的转学。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1日起,新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了.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考虑,新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要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当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也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06年9月,《义务教育法》即已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同时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是暗流涌动的“重点校”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迫切愿望可以理解,究底穷源,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才是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人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掩人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更有甚者,班级编号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快班、慢班的"代号",比如"(1)班"在一些学校  相似文献   

13.
秋季开学了,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新生进行分班。很多学校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入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遮人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更有甚者,班级编号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快班、慢班的"代号",比如"(1)班"在一些学校可能就是快班的代号。有的学校更隐蔽,往往不将重点班放在一个年级的班首,而是放在班尾或中间,比如"(5)班"、"(8)班"。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往往为快班配备最好的老师、最优越的教学设施,用与慢班不一样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备考。对慢班,虽然明着不说放弃,但在很多学校里,慢班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只要不出事就行。面对这一教育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追问,从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认识快慢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快慢班”问题,国家教委曾发出《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和变相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办“快慢班”问题已经定性,本文就不作讨论,而专门针对高中阶段办“快慢班”问题谈谈一家之见:  相似文献   

15.
《宁夏教育》2009,(5):1-1
《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沧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27所,在职教职工8.26万人,在校生109.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349所,在校生31万人.多年来,受片面应试的影响,我市各初中学校普遍存在分快慢班、重点与非重点班、"特长班"与普通班等有违教育公平的现象,特别在主城区择班热情况尤为严重.为推进教育公平,有效遏制择班现象,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基础上,在主城区初中学校对新生实行电脑派位、平行分班、随机安排班主任.实践证明,此举有利于师生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和提高,也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赵亮 《人民教育》2012,(24):53-55
多年来,受片面应试的影响,我市各初中学校普遍存在分快慢班、重点与非重点班、"特长班"等有违教育公平的现象,特别在主城区择班热情况尤为严重。为了推进教育公平,有效遏制择班现象,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原则基础上,在主城区初中学校对新生实行电脑派位、平行分班,随机安排班主任。实践证明,此举深得民心,也有利于师生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和提高,但也引发了教育教学观念及实现形式变化的新情况,需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6月,按照自治区发改委、教育厅《关于做好清理整顿改制学校收费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有关精神,呼和浩特市清理整顿了现有民办学校,坚决取缔公办中小学举办的不符合政策的“一校两制”学校或“校中校”。严禁公办中小学以与民办学校联合的名义举办“校中民办校”或“校内民办班”,严禁民办学校在公办中小学设班招生。各公办中小学不得以改制名义高收费。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严禁招收“择校生”.不得将以分校名义招收的小学生与派位学生混合编班。新生分班要均衡,禁止分快慢班和重点班。  相似文献   

19.
<正>一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要换个地方去上课了,原因是他所在的学校要评选"示范初中"。根据评选条件,参评学校不得分快慢班、不得搞实验班、班容量不得超过规定……为了给评选扫除障碍,只得临时将"垃圾班"即各班中差一点的学生和"多余"学生搬出校门,异地租赁几间教室,暂时集中起来进行授课,美其名曰"封闭式  相似文献   

20.
从今年9月1日开始,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再有重点校和非重点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将着力解决学校超标准建设,超班额招生等问题,规范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管理,加大教育质量监控,从明年起将在全市范围内整顿实验班和特长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