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极奇观     
颜其德高级工程师.青年时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后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从1981的至今.一直从事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是我国最早派赴南极的科学家之一。是南极长城站首次越冬站站长.第11次南极考察队领队.荣立国家一等功.颜其德同志先后10次参加国际南极会议和学术讨论会,发表国际学术论文20多篇和著译7部.为我国对南强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跨越的旅程     
正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平均海拔为2350米,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蕴藏的矿物达220余种。2016年11月2日10时20分,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伴随着汽笛声乘"雪龙号"踏上了南极征程。第33次南极考察队将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在完成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后,将逆时针航行前往西南极,随即  相似文献   

3.
科技快递     
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期间,研究人员成功开展了科考机器人的现场实验。这项研究在我国20多年的南极考察活动中尚属首次。训练机器人作为人类的“替身”进行辅助科学探测活动,是目前许多国家竞相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2004年10月25日上午9时从上海港启航奔赴南极,途经香港、跨越赤道、短停弗里曼特尔港(澳),然后,穿越西风带,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实施大洋考察、气象考察、海冰考察等26个项目的科考活动,其中对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83米)——冰穹A进行为期71天的首次科考活动,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中国的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新华港起航,开始了第18次南极之旅。 南极,荒凉的大陆,曾是让中国人感到陌生的地方。如今人人皆知我国在那里建造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那么是什么人在地球上最遥远的“神秘大陆”烙上“中国印”的呢?我们采访了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江苏省首次实施"985工程"村官项目,拟在我校选聘8名优秀毕业生加入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和宿迁市大学生村官队伍,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09级硕士研究生赵帅同学积极报名。通过其个人报名、院系推荐、学校审核、驻村实习、组织考察、确定人选等程序,赵帅同学以优异的面试成绩和优秀  相似文献   

7.
记者日前获悉,伴随国家第25次南极考察工作启动,南昌大学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各承担了一项考察项目。据国家极地办透露,这是第一次将国家南极科学现场考察任务交给地方"211"高校承担,一个单位在一次组队中同时承担两项现场考察计划,并分别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同时实施,这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8.
向南极进军     
正2017年2月,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考算起,这已经是我国迈入南极的第33年。在南极大陆上相继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四站之后,我国已跻身于南极考察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澳、俄等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南极考察的时候,我国才刚刚组建第一支南极科考队,在南极事务上只能算是一个"二等国家"。而今天,在进行了33次南极科考之后,我国已经站在了南极科考的前沿,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线,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这奋起直追的33年中,我国的南极科考究竟取得了哪些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南极的奥秘     
我国南极考察始自1984年,此后每年一次。2005年11月18日中国南极科考队的叔叔、阿姨们乘“雪龙”号船从上海缓缓启航,开始了为期130天的第22次南极考察之旅。考察重点包括陨石回收与研究、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及南极地质图编制、内陆冰盖测绘研究、星地遥感同步观测等任务。同时也为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作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多年来,科考队的叔叔、阿姨们秉承着“南极精神”,使得我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业绩,相信这次考察也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骄傲。  相似文献   

11.
[背景材料]1.2005年11月8日,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载着120名南极科考队勇士正式出征,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由此拉开帷幕。2.2005年12月24日,中国第22次南极格罗夫山考察队向南极内陆冰盖发起新的挑战,这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考察站做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和企鹅》是义教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讲的是“我”随我国南极考察队来到南极,看到企鹅的情况,表达了“我”在南极考察时的喜悦心情.这篇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较强,但文章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可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不久的第24次南极科考期间,我国科考队员在20多年的南极考察活动中第一次成功开展了科考机器人现场实验,主要是训练机器人作为人类的"替身"进行辅助科学探测活动,这也是许多国家目前竞相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一、语序不当 1.状语位置不当 如重庆卷:D.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日,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首次”是状语,应修饰“抵达”。  相似文献   

15.
谢周清,1972年生于海南定安,1991年考入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01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首届“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和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优秀大学生建昊奖学金”。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极地环境研究室副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中国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身体并不强壮的谢周清足迹遍及南北两极,1998-1999年他作为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中山站考察,2003年7月-9月作为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队队员赴北极考察;2004年8月再赴北极黄河站考察。作为主要作者之一,他先后在Nature、J.Geophys.Res.、PolarBiol.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博士论文“南极湖泊沉积序列与企鹅生态环境演变”入选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相似文献   

16.
辉煌中国     
★两弹一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入太空,在绕地球飞行14圈后,成功返回。★极地科考1984年l2月,中国考察队首次踏上南极。至今,中国共进行了20次南极考察、2次北极考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扶贫工程1981年以来,我国成功地帮助4亿人脱贫。★三峡工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仪器来作为研究被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的南极大陆及其周围海底地质结构的工具。最近,在波士顿召开的一次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会议上,一个国际小组首次展示了一幅有关南极大陆及其周围海底详细的地磁变化图。这幅图是南极地磁场异常数据收集计划项目的一部分研究成果。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自1957年以来8个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拉尔夫R·B·让·福斯称这是第一幅全部反映整个南极地磁场异常的图。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尚未被清楚探测的大陆。…  相似文献   

18.
考考自己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5年1月30日,备受瞩目的一一一一‘大 选拉开帷幕。这是该国2003年战争以来首次举行公 开的全国性选举。 A.伊拉克B.阿富汗- C.巴基斯坦D.乌克兰 2.在历时63天、往返总行程3078公里后,中 国第二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冰盖昆仑科考队于北京时 间2005年2月7日安全返抵中山站,本次考察确定 鬓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一的准确位置。 A.极点B.冰点C.磁点D.高点 篡3 .2005年2月19日,美日两国在华盛顿举行由外长和国防部长 蒙勤口的所谓“2+2,,会晤,并在会晤后发表了美日联合声明。声明将 篡朝鲜半岛和一‘一一矛」人日美在亚太…  相似文献   

19.
丁丁游南极     
冬季到了,丁丁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有机会到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去旅行。作为南极考察队的特约小队员,丁丁穿了一件厚厚的防寒服登上了考察船。  相似文献   

20.
拒绝拯救     
一位跟随南极考察队随闭考察的记者,曾经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情. 那天,一位科学家向他提起一件事情,那是科学家的一次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