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产量与水的关系中的“农业生态地带法”,综合考虑作物发育期和叶面积影响系数、净干物质影响系数、经济产量系数、总生长期、白天阴天比率、在特定气候条件下作物叶片的最大总干物质生产率、标准作物在给定地点完全阴天时的总干物质生产率和标准作物在给定地点晴天时的总干物质生产率等参数,估算北流市荔枝经济产量潜力,其值为93367kg/hm2。  相似文献   

2.
绿色革命是6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泛的小麦和水稻等优良作物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获得高产、稳产,以解决急剧增长的粮食需要。这一农业技术革命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因而被誉为“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在中国开展得  相似文献   

3.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就以大豆等作物为材料发现了光周期现象。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拟南芥及水稻中光周期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而身为该领域研究模式作物的大豆,其光周期反应及开花调节机理却不十分明确,主要原因在于大豆中与开花期及光周期反应相关的功能基因没能克隆出来。究竟是什么在控制着大豆的开花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正俊一直在多年的工作中对这一密码的破译进行着努力。据悉.控制大豆开花期基因E1位于  相似文献   

4.
Nature     
<正>调节作物生长代谢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Nature封面:Lean and Green。Nature杂志第772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调节作物生长代谢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着力培育高产量粮食作物,推动农业的发展。然而,这些被称为"绿色革命品种"(G R V)的优质作物存在一个问题,即氮素利用效率不高,需要施用大量对环境有害的肥料才能对它们完全加以利用。傅向东等人的研究表明,提高  相似文献   

5.
精细农业技术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传感器有检测系统、计算计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农作物生产和畜牧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作物和畜牧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精细农业”技术的构成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新时代国家赋予东北地区新的使命和要求。围绕黑土退化和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匮乏等制约东北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聚焦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主责主业,紧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东北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黑土区生态安全屏障等主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部署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黑土区主要农作物种源创新与精准分子育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重大任务,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新开垦的荒地,土壤比較肥沃,作物的产量也比較高。但是經过种植一些年代以后,土壤肥力就逐漸衰退,作物产量也逐漸降低,所以人們常常就不再去耕种它了。把經过“休閑”几年的撩荒地再开垦耕种,土壤仍然比較肥沃,作物产量也比較高,但不久以后,肥力又逐漸衰退,作物产量又逐漸降低了。 資产阶級的农学家把这种現象解釋为作物吸走了土壤中的养分,如果不补充,地力就要逐漸貧瘠下去。苏联农学家指出:地力渐减是資本主义掠夺式經营的結果,如果耕作得合理,地力不仅不会渐减,反而会逐漸增强。偉大的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說过:“沒有  相似文献   

8.
核技术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核技术农业应用是农业科学和 农业生产中的 一项高新技术,是非核动力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核技术应用中一个卓有成效的科 学 领域。核技术农业应用涉及许多基础理论、方法学和应用技术及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在具 体应用中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才能发挥其作用。由于我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重视了上述各方面 的研究,核技术对我国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研究成果的应用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核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的 巨大成就和发展现状,也列举了面临的困难,并呼吁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 以使其继续发展,为国家、为“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11(3):223-226
作物品种改良在农作物增产诸多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一直重视农作物育种研究。“七五”期间,我院组织了农业育种的重点研究课题。“八五”初期,又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列为重大项目,我院有14个研究所、200多人次参加了这项研究。经过5年的努力,现已全面超额完成了原定指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两高一优”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与农业可持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能揭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的变化趋势, 对探索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简述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基础上, 从土壤有机质演变、作物产量变化、土壤酸化机制、土壤生态功能演变以及施肥的环境效应等方面, 详细阐述了30 余年长期试验所取得的成果,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展望未来发展, 以期推动我国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肥力演变研究, 提升国家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的配置受农业自然资源、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政策及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可见,作物配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有意识地为绿色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稳产、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同时,良好的作物配置又能改善坏境条件,使地力得到恢复,使人类的农业活动日臻完善。显而易见,科学地配置农作物已  相似文献   

12.
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及抗旱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作物的光合生理、根系生长、作物形态、产量形成等方面阐述了干旱胁迫抑制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简析了作物的抗旱现状及提高抗旱性的途径,提出了作物在干旱胁迫影响下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内发生干旱胁迫,叶片的光合生理所受影响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在作物生长发育前期遇干旱胁迫,多数作物会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保证地上部植株的正常生长,到胁迫后期,根系活力逐渐降低,地上部植株的生长受抑制作用明显,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干旱胁迫对各生育期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略有不同,小麦产量受干旱胁迫影响最严重的是孕穗期和抽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受干旱胁迫的影响次之;对于玉米而言,开花期和灌浆期遇干旱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作物抗旱性的研究十分复杂,且不同作物的抗旱性存在很大差异,应综合考虑作物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同时结合干旱诱导蛋白和基因工程技术措施等加深对作物抗旱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纳米器件处理水的植物营养效应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受各国重视的纳米技术已在工业、医学和环境等领域日益广泛地应用,但在农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纳米级材料的许多独特理化性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功能材料.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初步的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对大豆、萝卜、水稻。玉米等作物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与其增强作物体内代谢.促进植株营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的水-土-作物系统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博  解建仓  汪妮 《资源科学》2012,34(6):1101-1107
为了进一步对陕西省蒲东灌区农业的规划发展,本文将线性规划模型和模糊优化模型应用到灌区土地-水-作物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之中。该模型用于优化经济效益、作物产量和劳动力的利用,并寻求相关作物种植模式和对土地,水,肥和劳动力利用下农业系统的优化配置。根据研究区域情况,决定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的三个目标函数输出数据作为模糊规划模型的约束条件,在模糊目标和模糊约束的模糊环境下,取得模糊优化模型的最优解方案。这些非结构化的模型能够很好的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有效地联合利用。此外,对灌区农业系统优化配置后的净效益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目标模糊线性规划管理模型应用到农业系统土地-水-作物的优化配置中是可行的,合理地分配土地和水资源,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净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寻求适宜西藏青稞作物推广应用的商品有机肥品种及配施比例,探索最佳施用方法。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比例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试验,基本摸清商品有机肥在青稞作物上的供肥性能,找到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对青稞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不同配施比例下施肥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结论通过对比作物秸秆和籽粒实产分析及不同处理间方差分析得出适宜山南市扎囊县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16.
刘厚培 《资源科学》1986,8(3):70-75
一 农业的宏观考察研究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初的西藏工作队就已开始,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过程中,先后与会内外有关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及农业生产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区域性的种植业生产的宏观调查和农业资源生态方面的考察任务。除编写有区域农业专著(如新疆农业、西藏农业概况等)和专题报告外,还对考察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重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4个阶段,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树庆 《资源科学》1994,16(1):34-40
本文采用农作特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气温、降水等环境条件的反应函数,建立了粮食产量变率计算模式,分析了在作物各生长季节内气温升、降1-2℃与降水增、减10%-20%的不同组合条件下,吉林省各地主要粮豆作物产量的变率,提出了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吉气候变化、粮豆产量、吉林省  相似文献   

19.
《科技广场》2003,(1):39-39
计算机在美国农业领域内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一些农业经济学家首先应用计算机处理农业规划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普遍进入美国农业科研与决策部门,20世纪70年代逐步推广到农场,到1985年,美国已有8%的农场主使用计算机处理农场事务,其中一些大农场则已计算机化。计算机的应用给美国的农场管理、科研和生产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作物生产管理自动化计算机化的作物生产与管理系统,因其各种功能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专家应用系统。迄今,美国的各州、各大学已开发出各种农业专…  相似文献   

20.
李继由 《资源科学》1980,2(1):58-62
太阳辐射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生物学产量(包括根、茎、叶、果实、种子等)的90~95%是作物利用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有机物,根吸收的无机元素所占比例很小。可见,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首先决定于太阳辐射,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则取决于固定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太阳辐射能利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作物产量,越来越重视太阳辐射能资源和光合生产力的研究。 目前,我国耕地年平均太阳辐射能利用率(以下简称为光能利用率)很低,以粮食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