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才,在于培育德育、智育、体育、能力、美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德育:在于树立崇高的思想追求和道德情操等。服膺真理,遵守法纪,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2)智育:在于开发人的智慧,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   (3)体育:在于发展强健的体魄,足以承担人生工作重负。   (4)能力:在于培养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创造和开拓事业的能力,专门的职业技能,在社会上自信、自立、自强,与人合作共事、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等。   (5)美育:在于培养学生具…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大学组织的特性。中国大学组织的特性在于:大学受政府集中控制,自主性差;大学内部崇尚行政权力主导的管理方式。基于此,本文认为,学术道德失范的最根本原因不在于各种学术制度的供给不足,而在于大学定位的偏差,在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精神的缺失。在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缺陷。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富有,在于充分的人生体验;生命的质量,在于人生的遭际和拼搏的力度。现实中既充满缺憾,又不乏理想,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理想是否实现,而在于为克服现实中的缺憾,所进行的不懈的追求和奋斗,在于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在于取得优良的教学业绩;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在于遍地芬芳的桃李;有人,教师的幸福在于展现自我的风采;有人说,教师的幸福在于蜡炬成灰,春蚕吐丝……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德育,在于创设优良的德育环境,在于制定切实的德育工作目标,而更重要的,则在于“懂”学生---从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开始。  相似文献   

6.
龙美群 《中学文科》2004,(10):26-26
一本真正的好书,不在于它的精美包装,也不在于它的文采飞扬,而在于它的内涵、它的感悟,在于它能让我们思考、探索、追寻一些原始而又大气的问题。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7.
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文章不是写作理论的创造物,写作的根本在于对社会、自然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技巧服从于思想情感、社会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导读】 何为“大师”?大师的分量在于学养风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仍虚怀若谷;在于创建,在专业上做出继往开来的业绩;在于品质操守,身处顶端却拒绝接受浮世名利。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发展在于科技,科技的进步在于教育,教育的实施在于学校,而学校中班级是最小的组成单位。在一个班上,后进生总是存在了,他们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做为老师,不要操之过急,但也不能过早放弃,早晚会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新兴管理科学,从70—80年代产自日本以来,目前已成为世界管理的一大趋势,它是企业管理在高度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产物。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原动力80年代,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把美国货打得稀里哗啦,美国人不得不放下架子,研究和学习日本的经营管理的结果是:差距不在于技术设备,而在于管理;不在于管理的硬件,而在于管理的软件,在于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有人称之为“文化因素”,日本企业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职工对企业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在于职工对工作的称心和热情。…  相似文献   

11.
中晚唐游仙诗的繁盛与当时文人的心态密切相关。从质疑长生、渴望自由、追求男女情爱三方面,论述在唐朝走下坡路的中晚唐,底层士人进退失据,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们试图在游仙诗中构建一个等级分明而又公平、自由的神仙世界,以此来重建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从唐传奇中几起美丽、地位显赫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探讨了唐代士人对女性、对爱情、对仕途的心态。唐传奇中的女性是美丽的,但多数是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而存在;唐传奇中叛逆女性命运多是悲惨的,而作者却通过一定的叙事模式使男主人公摆脱了责任;唐传奇中女性身份高贵者众多,这是唐代士子渴望与贵族女性成婚的生活追求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男女消费心理的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性别的人在消费心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来源于男女在生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思维模式方面的种种不同。认识这一差异的表现及其成因,有助于做好营销工作,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由于曲折坎坷的经历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善感,土族女诗人李宜晴的大部分诗词感情基调都比较低沉哀怨,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尤其以感生伤怀和叹世归隐两类作品最为突出,从中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人生忧患意识以及儒道互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静静的顿河》作为一部优美的学作品,它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比喻修辞的广泛运用。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受到创作主体的审关心理、地域化心理、通感思维等几方面的制约。通过对作品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修辞心理的研究,可以为作家存在争议的本之间寻找风格一致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亚审美化——当代流行社会心理的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果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观察当今社会的变化,便会发现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亚审美化。亚审美化不是审美化,它排斥崇高、悲剧等这一类需要巨大人格力量参与才能出现的审美形态,重视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形象性。亚审美化已经对学艺术、大众传媒以及日常生活发生了广泛的影响。亚审美化的社会影响是一把让人爱恨交织并难以取舍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尤其是家庭剧、公案剧和婚恋剧中活跃着一类性行淫荡、贪婪、泼辣、凶狠的反面女性形象。她们在名字、身份性行、社会关系上都具有模式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化符号的意义,是演绎元代文人在特殊历史时期难以言喻的创作心态的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同。在言语交际方面,男女在话题选择、话语量大小、话语方式、话语策略等方面的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在社会根源方面,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等的不同为这些不同的表现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不缠足运动,是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传统婚姻观念、“拜脚狂”癖好及男权文化等逆向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运动的纵深发展。它为我国妇女解放提供的历史借鉴:一是移风易俗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手段,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妇女解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学兼具黑人民族和美国化的特点,其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形态各异、别具特色。黑人男作家笔下的女性虽然已经摆脱了奴隶制的束缚,但她们中的多数还是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无法得到保障,其性别意识更是处在一种蒙昧和遮蔽状态;而美国黑人女作家,多以女权主义的姿态出现,她们向男子沙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其笔下的黑人妇女由麻木状态到自我意识的觉醒,既可以让我们看出她们走向解放的曲折的心路历程,也多少可以让我们听出她们灵魂的颤动与诉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