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古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最明显的差别在用字不同。如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只有“我”而上古汉语除“我”之外还有“余、予、吾、台、朕、印”等。《尔雅·释诂》就说:“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第二人称代词,现代汉语只有一个“你”(有时用敬称“您”),而上古有“尔、汝、女、若、而、乃”等。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用“他(她、它)”,上古和“他”大体相当的有“其、之、厥、彼”等。  相似文献   

2.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  相似文献   

3.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4.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5.
一些高校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都谈到了代词的“活用”,下面试作归纳和分析。 一、古代汉语方面 1、代词对用为动词。最常见的是一二人称代词在对话中的例子。例如: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庄子·大宗师》)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相似文献   

6.
“何”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在古汉语中运用很广。既能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和数词结合,也能和虚词中的介词、副词和助词结合。充当句子中的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充当宾语一、“何”一般用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哪里”等。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8.
一、“相如谓秦王曰:‘……且秦疆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课本和《历代名篇选读》都注释为:一个使臣;介,通个。查《辞海》“介”:通个;通芥。又查“一介”:①犹—个。②介,通芥,草芥。也形容轻微。我认为,“一介之使”的“介”不是“个”而是“芥”,引申为“轻微”。因此“一介之使”应译为“一微小(指职位)的使臣”。理由是:首先,“之”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助词和动词。这里显然  相似文献   

9.
一、之1、代词1)代人,表示:他(她)。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2)代事,表示:它(它们)。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3)指代,表示:这。例: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的”或不译。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例:久之,目似瞑。《狼》4、动词作谓语,表示:到、往。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其1、代词1)人称代词,表示:他(们)的,它(们)的。例:其乡人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表示:那、其中的。例:专其利三世…  相似文献   

10.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11.
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经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也可以作定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古汉语的名词也有一些用法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如多用敬称和谦称、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中学文言文中这三方面的用例相当多,各种类型大体俱全。研究一下这些用例,掌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某些问题的分岐所在,对于教学可能是有益的。 (一)敬称和谦称是名词,不是代词。 (1)古汉语中有不少词表示敬称和谦称,经常在对话或书信中使用,向对方表示尊敬。敬称和谦称有以下几种: 一、用“公”、“子”、“君”、“先生”等表敬称,“愚”、“臣”、“孤”、“寡人”、“妾”等表谦称。前者表示有德或地位高,后者表示无德或地位卑下。例如:  相似文献   

12.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里是少见的,但在古汉语里却是常见的。下面谈谈在哪些情况之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一、代词前边的名词都用作一般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去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木匣子装。 因为代词(除特殊指示代词“者”外)前面不可能有定语,所以代词前面的名同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触龙说赵太后》后有一道练习題:“未填沟壑而托之”。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个“之”的解释是:“代词,指太后。”说它是代词是对的,但说它指太后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4.
“诸”是文言词,可作代词、代词兼介词、代词兼语气词。“诸”可以理解为“之于”的合音,用在动词之后。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常介绍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等。例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把它放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相似文献   

15.
“之”、“其”等古汉语代词 ,曾经被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 979年版的“其”字下第一个义项即明确为“第三人称代词”。 2 0世纪 80年代后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本来是指示代词的“之”、“其”等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考察当今四川南部某些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为这个结论提供在当今方言中仍有遗存的例证。川南泸州市方言和邻近的宜宾市辖的江安县、南溪县方言中 ,“他 (它 )”、“他 (它 )们”读为“[l ]”、“[l ]们” ,“这边”、“那边”的…  相似文献   

16.
课本对《六国论》第二段最后一句“此言得之”是这样注释的:“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从这条注释上看,“之”被当做代词。“之”字在这里是不是代词?这句话的主语是“言”、谓语是“得”。“之”如果当做代词,那么就一定是“得”这个谓语的宾语。要证明“之”是不是代词,只看“得”在这里能不能带宾语就行了。注释以“得”为“对”是正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得”字条释为:“得到、获得。事情做对了。”“得”用“对”义,是形容词,表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从《诗经》看,有部分注释很值得商榷。现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关于人称的问题 《诗经》中所咏的人,直称其名或用某种敬称和亲昵称呼的,对于有关诗句所咏的对象,一般还不至于在理解上造成什么分歧;而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汝等)时,虽然诗中明言“尔”“我”,或承前蒙后省略,但结合上下句乃至全章究竟所指为谁,  相似文献   

19.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首先,有一处不到位。“执事”怎么就是“对对方的敬称”呢,不少师生都感到困惑,当予说明。查《辞源》,“执事”条下共收四个义项:㈠担任工作,从事劳役。《论语·子路》有“居处恭,执事敬”。㈡各部门的专职人员,百官。《尚书·盘庚》:“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㈢供役使的人(下面还要讨论,书证暂略)。㈣仪仗。㈠是动词,㈣是名词“仪仗”,显然与“敬称”无关。㈡和㈢…  相似文献   

20.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