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卖炭翁     
角度之一:对比手法白居易写《卖炭翁》之目的就是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鞭挞。因此,他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艰辛、悲惨,用一字概括,即「苦」。同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一个「对立面」——宫使骄横拔扈的掠夺,也可用一字概括,即「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表现这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2.
《卖炭翁》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卖炭翁》是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3.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宫市”制度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目前有些研究著作以及教学参考书却说卖炭翁“毫无反抗精神”.卖炭翁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认为,卖炭翁是有一定反抗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时,宫市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毒瘤在宦官和藩镇的"呵护"下存在着,白居易笔下小人物卖炭翁的命运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变化。通过卖炭翁映射了更多的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悲苦遭遇,文章分析了"宫市"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它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以期对于社会主义的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的名诗。《石壕吏》是反映唐肃宗乾元年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悍吏捉人的不满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则是揭露了唐皇室“宫市”扰民害民的罪恶,表明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宫市”这一弊政。两诗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9.
“衣正单”的“正”应该怎样解释──《卖炭翁》补注一则山东莘县一中康苏白居易《卖炭翁》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其中的“正”字初二册语文课本上未予加注。大概课本编者认为这是个常见的“熟”词不需要注解吧。其实,具体到这个语境中,若按它的...  相似文献   

10.
刺激效应。电教媒体,尤其是幻灯、投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刺激强度和频度,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卖炭翁》时,用复合灯片展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学生在图文并现中体会杜甫语言的精致,同时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苦难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这样,既教育了学生,又刺激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正《卖炭翁》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诗人通过卖炭这件小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借助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由于它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简洁完整,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曾经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笔者上学时曾经学过这首诗,至今仍能熟练背诵,参加工作后又数次教过这篇课文,在读和教的过程中,往往陶醉于卖炭翁  相似文献   

12.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自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却“心忧炭贱愿天寒”,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反常的心理,反映的却是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和黑暗社会的现实,让我们从中读到了卖炭翁的无奈。这里作者实际上是运用了“反常法”的作文技巧。我们所说的“常”,是指常情、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所习惯之情,熟悉之理。  相似文献   

13.
对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一句中的“正”字,一般唐诗选本均未加注,都以为它是一个极容易理解的熟词,大多数语文教师及一些“教参”都毫不经意地把它译成了“正好”或“恰好”。可是仔细想想,卖炭翁身上衣服所以单薄,并不是他有衣未穿而不意遇到了大雪,这里根本没有意外的巧合,所以把“衣正单”说成是“衣服恰好单薄”或“衣服正好单薄”并不贴切。近读林从龙、侯孝琼两位先生的《古诗词曲欣赏》(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说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时,不但说了“这充分表现了卖炭翁矛盾复杂的心理”,还…  相似文献   

14.
《卖炭翁》(初语二册)最后一句“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课本无注。不少教师特别强调“系”字在作动词用时应念 jì,不读 xì。“系”,《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无 jì音。《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读音,皆可以用为动词。读 jì时,作“打结,扣”解。从《卖炭翁》上下文来看,所“系”之物乃是“半匹红绡一丈绫”,要打成结扣是很不容易的。再说,两个蛮横的官吏哪里愿在那里慢慢地打结?可见,“系”字在这里作“打结”解义有牵强。“系”字还有一读,为 xì音。《现代汉语词典》解作“栓、梆”,要把那么长的绫绡在牛头上缠来绕去,蛮横的官吏愿意费时费力吗?  相似文献   

15.
教学信箱     
编者同志: 古文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要改变读音,字义也随之变化的字,如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骑”字不读qī,而要读jì;《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王”字不读wáng,而读wàng;《马说》:“食之不能  相似文献   

16.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名句.(见初中语文第二册)其中的“正”字,教材教参都未作注释,一些选本也尽将此字等闲视之略而不注.也有将这个字归为副词,释为“恰好”,“正好”,未免牵强附会.笔者认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这里的“正”字作“虽然”解,似乎显得妥贴.请看徐仁甫编注的《广释词》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教育的正轨。”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诱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并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在他们通过艰苦的劳动有所长进之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得学之乐”才能“耐学之苦”,“耐学之苦”才能进一步“得学之乐”。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呢?  相似文献   

18.
析疑四则     
一、白居易《卖炭翁》诗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课本注释“辗冰辙”的意思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这种解释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既然是“夜来城外一尺雪”,遍地都是上尺深的雪,而卖炭翁又是“晓驾”,那么就绝不会“轧着”别人的“冰辙”前进,只会由他自己的车子把雪地轧成冰辙,也就是说,卖炭翁的牛车走过,在雪地上留下一条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卖炭翁》里有一个费解的句子:“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从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驾着炭车去长安,在“市  相似文献   

20.
墨丽 《作文》2024,(14):24-25
<正>“苦”和“答”这两个字看似和植物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造字之初,它们也指植物。“苦”的金文写作“■”,上面是“艸”(■),表示这是一种植物;下面是“古”(■),表示读音。“苦”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叫作苦菜的植物,可以清热解毒。因为这种植物味道有点儿苦,所以,“苦”字引申为味道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