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海荣 《师道》2006,(9):42-42
叔本华说:“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在常人眼里,孤独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在智者心中,孤独却是一种幸福,一种安静。孤独,让人痛并快乐着。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孤独,是一剂思想的良药。许多哲人钟情于孤独,成为了真正的孤独者。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怪人”,他在白天打着灯笼,到大街上寻找真正的“人”。孤独之于…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哲学     
孤独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非理性”的存在。哲学的孤独指人的本真自我。人就是孤独者。孤独就是个性,就是主观性。但人类追求“合群的自大”。这是试图逃避孤独与责任。人的创造力乃是孤独的升华。情感上的孤独是有待克服的消极情绪,而形而上学的孤独则是创造的原动力。孤独使人异于他人,这使他从根本上“做人”。诗人是苦闷的,哲人是孤独的。苦闷因孤独而生发,孤独借苦闷而增益。古之君子视“烦”、“寂”为非苦境,而乃常境也(刘熙载)。其实普通人也如此。但哲人的孤独不是不容人,而乃反省自己存在时的孤寂深沉。“孤雁叫,叫人怎睡?一声…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 《师道》2002,(5):35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  相似文献   

4.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相似文献   

5.
关于孤独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的配种更不是为了  相似文献   

6.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郭伟 《现代语文》2007,(8):72-73
戈特弗里德·贝恩的《孤独者》是一首高度凝炼的抽象诗。本诗在“孤独者”身上寄寓了对人的“劳作”特征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可贵的和谐意识,同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构想。而“孤独者”的精神气质也随之凸现。  相似文献   

8.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9.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国王是这样,名人是这样,巨富们的挣钱成了一种职业,种猪们的配种更不是为了爱情。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子头般…  相似文献   

10.
“孤独”,汉语词典释为: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其实,“孤独”涵义极为丰富,不同环境、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境。 我国古训有云:“居不幽者思不远,不愁者思不广。”“幽”者,“愁”者,即大智者的“孤独”也,其达致的“广”、“远”亦大多具有超越时空的力度和意义。故世间杰出人物,大多感受过难觅知音的“孤独”,但他们仍然热情而执着地向着人间,只是不得不一再地悄悄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同自己的心灵絮絮对话。  相似文献   

11.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导语:每个人都会面对孤独。其实,孤独是一种状态,而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时,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因为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而这就是孤独所带来的力量。朋友说,我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默默地看着天,眼睛里满是淡蓝色的忧郁;朋友说,我身上有一种叫做傲气的东西,谈话时总是拒人千里,令人无法接近。我听后,淡淡地笑了。其实,他们不知  相似文献   

13.
话孤独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游子的孤独。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人到晚年的孤独。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寂寞无奈,婉惜花残的孤独。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一个亡国之君,身陷囹圄的孤独。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难酬壮志的孤独。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将过去潜藏在知识、技能目标中的人精神凸显出来,达到真正育人目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挖掘出课潜在的有价值的人内涵,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之目的。在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中,我真正领悟到语课堂教学革新给教育带来的巨大惊喜,领悟到课所折射的巨大人魅力。它是一部当代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经历过“孤独之旅”的少年杜小康,他的那份孤独,已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着他的灵魂,这一经历深深打动了学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意识到孤独的价值在于“获得生活经验,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5.
品味孤独     
也不知是因为我的天生乐观 ,还是因为年龄不大 ,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情世故 ,我总是觉得孤独离我挺远的。但静下心细想一下 ,又觉得它好像就在我的身边。许多人喜欢看书、看电影、看电视 ,也许便是对孤独的一种慰藉吧。书是死板的 ,电影、电视是活生生的 ,这些都是烦躁者的宁静 ,孤独者的喧闹。夜里 ,一个孤独的人 ,静静地看着电视 ,银幕里的内容 ,也许就是对孤独的一种安慰吧 !孤独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热闹的孤独与冷清的孤独。其实 ,孤独者并不是没有朋友 ,而且往往会有许多、甚至超过常人 ,但他却是孤独的 ,因为他并没有一知己。没有自己精…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7,(Z1)
蒋峰的孤独深埋在心底,缓慢地生长,缓慢地淹没着他。但他并非那种郁郁寡欢阴云满面的人,“因为表现出来的孤独,更多是给别人看的脸谱,而真正的孤独则是在人群中畅快淋漓的欢笑过后,留下的宁静。”蒋峰如是说。即便《维以不永伤》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但当他把自己关进一摞稿  相似文献   

17.
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便是独处的妙处。”寂寞孤独的是身影,激烈奔放的是遐思。正如纷繁复杂的世事一样,凡人们聚集之处,必有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与凄凉的结晶,也不是痛苦与创伤过后的余音,更不是苦难与折磨余下的不忍目睹的残局。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觉,它不是感伤与无奈,而是静思沉悟后的平心静气;孤独不是“超然物外”的纯粹孤立,它缘于一种爱,一种洒脱不羁、不饰雕琢的朴素之爱。爱和孤独是人生两只最为美丽的曲子,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不可能懂得爱,恰如惆怅属于善良,孤独则容纳于广博的爱。生…  相似文献   

18.
体验孤独     
那一年还在读大学。有天黄昏,争突然望着自修教室外的丁香花丛道:“人生心境中,无聊是喜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而孤独,是悲剧性的……”一个尚在象牙塔之中的少女还不能体会到真正的悲剧性的孤独,更何况,谁会喜欢一个孤独的可怜兮兮的女孩?于是,我大笑,笑他在“玩尼采”,他也大笑,一改适才的严肃深沉,很开心。事实上我们在一起有好多快活,谁都无暇认真地  相似文献   

19.
让孤独走远     
“砰”,沉重的防盗门关上了。我知道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现在家里只剩下我一个孤独者了。只要双休日或假期一到,我总是一个人在家。今天是星期六,我懒洋洋地趴在桌子上写字。一排排字  相似文献   

20.
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所关注的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显视而不见的东西”,即始终萦绕现代社会的孤独形态。她认为,现代文明中“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卡森式的孤独主题之所以备受作者及现代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卡森个人创作及情感经历的影响,也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