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老山界》、《七根火柴》是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课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长征,增添知识接受教育,这是编辑此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3.
洪峰 《小学语文》2012,(10):21-22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在“走进毛泽东”的专题中,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长征,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都比较遥远和陌生,这是教学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5.
《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课文,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后怀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一篇七律诗。全诗56个字,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突出和强调了红军蔑视困难,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6.
《草地夜行》(六年制第九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个小红军赶上队伍而壮烈牺牲的故事。作者把人物和环境、处境和心情交织在一  相似文献   

7.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篇老课文,几年前我曾讲过几次,当时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他的照顾而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革命精神。文章的主体是小红军,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琼 《湖南教育》2004,(14):40-42
回顾内容,创境激情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22课《丰碑》。谁来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课文讲了在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自己却由于衣服过于单薄被冻死的感人故事。师:是的,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留下了  相似文献   

11.
张梅 《考试周刊》2012,(67):47-47
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又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动人事迹;充分反映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可贵精神。文章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对人物刻画犹为突出。语言朴实无华,字里引间饱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细读细思,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讲授这篇课文,可在前三年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引  相似文献   

13.
这节课,我们正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过草地时,由于部队断粮,彭德怀总司令忍痛下令枪杀一头大黑骡子的故事。当进行到大黑骡子被枪杀这一部分时,王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交代长征开始的时候大黑骡子就跟着彭总,一路上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六年制小学第8册第16课《倔强的小红军》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首长爱护战士,小红军战士面对困难,宁愿吃苦,也不拖累首长的感人故事。下面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在语言的感知中激情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仅就重点训练项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长征》一诗的教学略作探索。一、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长征》一诗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凭借的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三个方面: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本色;②红军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③作者崇敬、赞美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刊中报     
2003年第4期课文背景知识· 在义教九年小学语文课中 ,讲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文章可真不少 ,如《飞夺泸定桥》(第十册第15课)、《倔强的小红军》(第八册第16课)等。那么 ,你知道“长征”一词是怎么来的吗?“长征”一词的确切含义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战略大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 ,长征两万五千里 ,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抗日根据地。但是把这次大转移统一称为“长征” ,却有一个历史“长征”一词的由来过程。1934年10月 ,中央…  相似文献   

17.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18.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极大。有一位教师教《大雪山》(五年制第五册),为了介绍时代背景,出示红军长征地图,此时学生倒有新鲜感。问题是另一位教师教《草地夜行》(五年制第七册)也出示红军长征地图,介绍时代背景。又有一位师教《飞夺泸定桥》(五年制第九册),又挂出红军长征地图,还滔滔不绝地解释。这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低沉。第二、三次挂红军长征地  相似文献   

19.
清人李绂在《秋山论文》中说:“文章惟叙事最难。”确实,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头绪繁多,要想叙述得头头是道,生动感人,很不容易。在这方面,高明的作者往往突出主体,巧妙穿插。因为有主体,才能突出重点内容,有穿插,才能使文章中心内容更加丰厚。谢方祠在《九个炊事员》中,就注意了这一点。《九个炊事员》在叙事布局上是先立主体,然后穿插。这篇革命回忆录,是要着重表现红军三军团一个连的炊事班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赞颂他们的革命牺牲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作者在全文的前十四个小节,先以长征路线为线索,集中笔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就《飞夺泸定桥》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抓住课题,训练听说能力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课题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的凝缩。教学伊始,在介绍历史的背景后,教师针对课题提出以下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红军夺取泸定桥为何称“飞夺”?“飞夺”的“飞”体现在哪里?红军又是如何“夺”的?③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