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2.
典型,是文艺创作中十分强调的中心课题。恩格斯谈到文学创作时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实,写新闻报道也非常需要典型。没有典型的事实,既写不出好消息,更难写出好通讯等新闻作品。那么,何谓新闻中的典型呢?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它是事物的集中表现,既能代表一般,又比一般突出。如果用新闻语言来说,它是最能说明问题又有说服力的事实. 在探讨典型的时候,还应弄清文学中的典型与新闻中的典型有何不同.众所周知,文学中的典型,是艺术的典型。文学作品是  相似文献   

3.
清人龚自珍有句诗叫做“不拘一格降人材”,新闻作为信息,它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反映。事物是不断运动着的,我们只是对一个事物的相对的瞬间的反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状态,新闻写作就不能拘于一格,不能搞个框框,什么东西都框到里面去,这样是写不好的,要因事制宜。事物是什么状况,就反映什么状况。特别是消息的写作,惯用“倒宝塔”形式,由导语、背景、结论三大块组成。这种形式的产生是电报出现之后。一些通讯社,记者在外地采访,用电报往回发稿,电报往往容易中断,稿子也中断了。有时为了抢发新闻,就把新闻的几要素提到面前。发稿时,电报即使中断,前面导语包含的内容也可以发表。这种形式是传播技术不发达,不完善时期的产物。可是,一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敢突破这个框框。一些目击新闻,本来生动活泼,也要去套导语、背景、结论三大块的写作形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硬要装到一个不大的盒子里,就像小学生填空一样,读者不爱看,有时看个标题就完了。所以,要设法打破这个框框,特别是目击新闻。像体育新闻《邹振先惊人一跳》。文章很短,写得生动活泼,它也没有什么导语。还有篇通讯,是写无锡一个纺织厂的党委书记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记者把这位书记和青年的对话记录下来,写成通讯,为通讯写作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评论,过去的评论、社论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四平八稳。项南同志写了一篇100多字的社论,内容是写有关反贪污问题的,这就是一种创新。评全国好新闻,强调创新,记者采访不要带框框,根据事实,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我的看法,框框要破,但新闻规律必须遵循。  相似文献   

4.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5.
素描原本指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随着新闻学的发展,素描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被众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事实表明,这种通讯类的新闻文体,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报道功能。它可以将十分繁杂的事物用最精短的文字加以报道,其特征是,用线条简笔勾勒事物完整的轮廓。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报道手段,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事物本身所决定。很多事物就其“线条”具有报道价值,而具体的内容缺乏指导性或带有局限性。二是新闻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倡导采写短新闻,而很多事物又得作“面…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釆写的一系列深圳报道,同行们众说纷纭,议论纷纷。还起了这样那样的名字,给予或高或低的美誉。但是,我自己,始终认为,深圳报道是新闻式的通讯。新闻式的通讯,靠新闻取胜,用事实说话。活生生的现实,是新闻式的通讯的基础,是新闻式的通讯的生命。没有大量的、活生生的事实,也就没有了新闻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7.
陈力丹 《新闻传播》2004,(11):33-34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有些新闻事件需要较多的解释,带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意义。那么,用通讯体裁写新闻就较为适宜,因为通讯的特点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的方式报告事实,写作起来相当灵活,还可以由作者发表意见。当然,通讯仍然要以报告事实为主,不然就无法与评论相区别了。正由于通讯体裁灵活,写好通讯其实比消息要困难。这种困难并非指写作本身,而是说把较为抽象的事件写活了很不容易,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通讯切入口。选得恰当,才便于讲道理。特别是事件通讯,必须要通过“人”来反映,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人的活动、思想展现事实。因而,通讯一般地带有情感色彩,这也正是通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圆我冠军梦     
初涉通讯报道这条看似容易却艰辛的路,就发誓要搞出点名堂.就自我制定“宏伟蓝图”时 湖北省兴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通讯报道奖励政策,同时设立通讯报道冠军 奖,并规定冠军奖得主必须是在市以上新闻单位用稿最多且必须在市以上党报上发表1篇以上头版头条稿件、有多篇稿件获奖的通讯员.面对如此“苛刻”条件,我决心迎难而上试一试看准的路就要走下去,我这样想,我坚持拜师学艺,求教写作高手,经常和各新闻单位编辑记者保持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写 作真经,并坚持自学,在书中畅游,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新闻写“新”写“活”,这是新闻写作者人入关心的问题,也是新闻写作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把新闻写“新”写“活”,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需要选好新闻写作角度。本文简要介绍几种选择新闻写作角度的方法。一、平中见奇法所谓平中见奇法,就是从平凡事物中,发现木平凡事物的写作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多如牛毛,而奇特的事物则凤毛激角。许多事物看似平凡,但就在这平凡之中却孕育着不平凡的东西,看你是否独具慧眼,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东西来。1992年1月24日,《贵州邮电报规发了一篇消息…  相似文献   

10.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1.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13.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有些新闻事件需要较多的解释,带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意义,那么用通讯体裁写新闻就较为适宜,因为通讯的特点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的方式报告事实,写作起来相当灵活,还可以由作者发表意见.当然,通讯仍然要以报告事实为主,不然就无法与评论相区别了.正由于通讯体裁灵活,写好通讯其实比消息要困难.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地报道发生的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有些新闻事件需要较多的解释,带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意义.那么用通讯体裁写新闻就较为适宜.因为通讯的特点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的方式报告事实,写作起来相当灵活.还可以由作者发表意见。当然,通讯仍然要以报告事实为主.不然就无法与评论相区别了。正由于通讯体裁灵活,写好通讯其实比消息要困难。  相似文献   

16.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个性的一部分,写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引用报道对象(包括主人翁和一般人物)的某一句很有特色的话拟标题,不仅能展示人物的性格,而且能概括新闻的主题思想。 适当选用新闻所涉及的人物语言,之所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新闻所记述的事物与新闻所涉及的人物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顾名思义.广播通讯便是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通讯。既然广播通讯是新闻通讯的一种,那么.它便具有新闻通讯的新闻性、形象性和论理性等特性。从事广播通讯的写诈.必须了解广播通讯和新闻通讯之间的共性。然而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持殊的根据.也…  相似文献   

18.
周昕  胡迅 《视听界》2002,(4):24-24
长期以来,我们一说起新闻的表达,认为要把最重要的、最能吸引人的事情写在最前面,接下来按重要性的依次递减安排;结尾是最不重要的,是报道的弱势部分,甚至报道的末部就根本不能称为一个结尾。其实,新闻报道在结构上并不存在什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沈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应该说是90年代中国人民经济建设中的一大新事。中央各报均以较大篇幅报道。现就8月21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所发的两则“通车”新闻进行比较,可见新闻,特别是成就、成果性新闻。如何写得言简意赅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两报都为此发了通讯,因此新闻应该将沈大高速公路的情况作一基本介绍,这是新闻应完成的任务。可是光明日报的新闻越俎代庖,大讲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科技进步与科技成就,写了近千字,这就使人看了新闻有不着边际之感。而人民日报的新闻与通讯各司其职,(通讯是过几天后发的,题为《辽东半岛上的新彩带一沈大高速公路建设透视》)新闻紧紧抓住沈大高速公路结构、规模、性能、作用、效益来写,将此公路“最新”、“最长”、“一流”的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使人对沈大公  相似文献   

20.
新闻角度是作者落实新闻主题的一种特别方法,是我们动笔写稿的首要一道"工序",角度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动笔写新闻之前,一定要仔细揣摩,选准报道角度,将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拎"出来。公款吃喝是近年来老百姓最痛恨、反映最强烈的热点之一,为刹住这股不正之风,新闻媒体曾宣传过许多正面典型,但纵观大多数报道,其切入点都没有离开如何学习文件,如何提高认识、落实政策、健全制度等等。《河北日报》曾经发表的一篇反映农村干部端正党风、不搞公款吃喝的新闻故事却独辟蹊径,颇具新意。这篇稿子题目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