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辩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检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过  相似文献   

3.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4.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通过德育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的要旨。当前,我国正发生着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先导,并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化生活和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转型。它给人们的思想、化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矛盾冲突,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塑造出21世纪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众多的学校德育工作为德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本人试从德育过程中思想品德形成的机理方面探讨怎样通过言教、身教与心教促进学生内化和外化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与大家共商。  相似文献   

5.
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作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德育实际效果(简称德育实效),是指学校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对学生施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后,学生所形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群体水平及其状况。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一、德育过程概述一般而言,我国学校德育是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的主体 ,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 ,把社会的主流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德育活动课对这一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德育活动课中教师的定位德育实践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并没有否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 ,教师反而肩负更大的责任。第一、要当好活动的参与者。第二、要当好活动的发起者 ,教师一般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 ,要成为活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13.
仇月红 《中国教师》2009,(Z1):276-276
<正>从认识方面看,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其相互作用当然是离不开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也就  相似文献   

14.
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一般教科书都从因素、动力和抓反复三方面去论述。纵观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来看,这种论述既不完整,又欠科学性。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实际,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应从以下四方面去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其间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在联系制约的作用下变化发展。因此,在环境影响与教育作用下,依据知、情、意、行的序列和辩证原理施教,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特征。可见,作为社会现象的思想品…  相似文献   

15.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即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即行),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而知、情、意、行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的。道德认识(即知)是产生道德行为(即行)的依据,而道德行为(即行)在实践过程中,又巩固和发展了道德认识(即知)。思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知行统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深化思品教学。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思想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观念且外化为社会期望的行为表现,表述了德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阶段和内在机制,也反映了德育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主体的实质要求。因此,强调“内化——外化统一”作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既有助于系统整合德育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德育“再生产”学生道德主体实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班级德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德育在班级有效实施的过程,即由班主任和班干部组织引导全班同学,按照学校、社会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在心理上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学校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殷建军 《考试周刊》2009,(31):151-151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9.
钟斌 《成才之路》2012,(18):22-22
体育与人们的道德是密不可分、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够深入挖掘体育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活动中团结互助、拼搏进取,将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一、把握好体育与德育互相促进的关系体育活动有各自的活动要求和特点,教师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上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活动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