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黄河下游水量持续偏枯,用水量不断增加,水污染范围逐步扩大,污染程度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3.
《治黄科技信息》2005,(5):17-18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和农村能源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同时,还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据统计,5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8万km^2,建设基本农田1861.7万亩、大中型淤地坝4800座,水土保持林草9399.8万亩。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但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根本的遏制,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4.
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中含沙量增加,某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密度以后开展了“黄河水密度和含沙量”的研究,现请你一起研究。某小组从黄河某处取回河水直接研究。  相似文献   

5.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西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在中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是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政府的疏于管理和治理不得力,造成黄河长达数十年泛滥成灾.汉代黄河水患的治理还给我们许多历史启示,其中沿黄河省份的统一协调,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器最早的发祥地并不以东部濒海地区为限,黄河中上游乃至长江中游一带的内陆地区,也是中华古玉的重要发源地。黄河中长游地区玉器最早发现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一期文化遗存内,玉器多为小件绿松石质穿孔几何形人体佩戴物。这一用玉传统在河南中部地区延续时间超过千年。同时可知,绿松石之于中国玉文化传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迹象表明,玉器最初的社会功能是用于宗教礼仪生活,充当的是强化社会秩序建设的角色。以距今7 000年左右为界,玉器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以大地湾文化玉器为代表的新突破。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第三期遗存内出土玉环1件。这是本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真玉制品,同时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迄今发现的第一件环状玉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治黄科技信息》2008,(1):19-19
为保障黄河凌汛期供水和调水水质安全,近日,黄委向直属单位和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凌汛期黄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通知”,并向沿黄8省(区)印发了相关工作函。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0,(4):15-15
黄河万家寨库区水体今年6月份再度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10.
已有的关于黄河宁夏段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上都受到评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足,准确性不高.鉴于此,利用模糊神经网络能够运用简单的一元函数的复合来实现复杂的多元函数,且自组织、自适应性强这些优势,着重对黄河宁夏段水体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3-24
2003年4月24日、l1月26日,水利部分别批复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模型黄河”工程规划》,加上国务院2002年7月14日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三条黄河”中的“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全部得到批复,这  相似文献   

12.
《治黄科技信息》2005,(4):16-17
国家环保总局今日发布了2005年6月地表水水质报告。报告显示,与上月和去年同期相比,七大水系总体水质基本稳定,珠江水质良好,辽河、淮河、松花江、黄河水系水体中度污染,海河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3.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5-16
黄河网报道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里,水流冲不走、搬不动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自哪里?经过黄委多个部门的协同攻关,3月29日,黄委成功破解出了对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影响最大,粒径大于0.1mm,且粗泥沙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00t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条黄河重点支流流域内,面积为1.88万km^2。此举将实现水土保持与黄河河道减淤的有机结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治黄科技信息》2004,(2):17-17
新华网报道 中国正在抓紧建设看得见的“三条黄河”。除现实的“原型黄河”建设之外,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治河新构架,以“三条黄河”互为联动的工程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化实验,逐步提升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滋润了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华夏文化史中,黄河与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有着亘古不解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为中原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黄河为炎黄子孙造就了广阔、平坦,赖以生存的沃土,黄河为中原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黄河及其文化又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曾使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原儿女饱受其害,但盘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黄河水害展开不懈斗争之时,对黄河的崇拜敬仰之情结却愈结愈深。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近些年来,研究黄河、研究黄河文化的热潮此起彼伏,有关单位和团体相继组织了多种主题的黄河文化论坛,一些知名学者也围绕黄河及其与中原文化之关系发表了许多高见,这无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中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就此,本刊将陆续特约和选用一些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治黄科技信息》2006,(3):12-12
黄河即将进入汛期,针对今年黄河上中游地区将多雨、防汛形势严峻的局面,5月22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省黄河防汛部门未雨绸缪,开始厉兵秣马力保黄河安澜。  相似文献   

17.
《治黄科技信息》2005,(3):14-15
黄河网报道4月28日,经过来自全国各地近万名建设者500多个昼夜苦战,河南黄河南岸总长159.162千米的标准化堤防全线建成。自此,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河南黄河南岸标准化堤防,解除了郑州至兰考段1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和滋润了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华夏文化史中,黄河与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有着亘古不解的渊源、千丝万缕的联系。黄河为中原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黄河为炎黄子孙造就了广阔、平坦,赖以生存的沃土,黄河为中原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黄河及其文化又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曾使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原儿女饱受其害,但盘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黄河水害展开不懈斗争之时,对黄河的崇拜敬仰之情结却愈结愈深。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近些年来,研究黄河、研究黄河文化的热潮此起彼伏,有关单位和团体相继组织了多种主题的黄河文化论坛,一些知名学者也围绕黄河及其与中原文化之关系发表了许多高见,这无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对中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进作用。就此,本刊将陆续特约和选用一些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黄河兰州段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黄河兰州段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黄河兰州段水质状况整体为V级重污染,四个监测断面的14项污染因子中粪大肠菌群对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的贡献值最大.权重最大值出现在中山桥断面,为77.85%,包兰桥断面挥发酚超标,其他各项监测因子都以优、良为主.  相似文献   

20.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