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背后的治理经验值得认真进行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将党的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包含“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坚持群众史观和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演变的“变中的不变”,这种“变中的不变”同时又包含“不变中的变”,即党的领导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从哲学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逻辑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由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所决定的。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党员干部专业素养不高、产业经济优化能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强等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政治能力提升和制度建设增强组织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党建引领产业经济新模式,着力提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真正实现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分析其效能优势,是解释其历史必然性的重要侧面。对青岛莱西市东庄头村老年协会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进行实践考察显示: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和效率,有利于提高村民的自治水平、村民的文明程度、农村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水平,还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品质。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不仅可以获得体制内的认同,而且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效能优势。  相似文献   

5.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探究,已经走过了探索阶段(1 92 1—1949年)、总体性治理阶段(1949—1978年)、创新阶段(1978—2012年)、系统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百余年历程。系统梳理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乡村治理的历史轨迹,是指引当前和未来乡村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农村基层党建是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建的引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耦合性。然而,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力量相对薄弱、创新性有待加强等不足。为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以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合力;以自我革命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增强乡村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创新。这些都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祁红亭 《职业技术》2023,(12):103-108
新乡贤群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善治、乡风文明示范引领、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我国传统贤能政治影响下演变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不仅有着历史借鉴、社会基础、精神支撑,也有着现实需求和政策支持。面对当前地方探索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内涵提升、双向服务、规范运行,为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文化赋能、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从而优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学校体育在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下历经百年岁月,并取得重大成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学校体育经历了艰难探索、稳步积淀、转折发展和守正创新四个历史时期。乡村学校体育在党的坚强领导、社会需求、宽松的政策环境及多元共治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汲取中国百年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未来的乡村学校体育需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保障体系、强化乡土文化根基、创新多元治理路径和发展绿色教育来促进乡村学校体育的新局面、新格局、新气象、新高度和新生态。  相似文献   

10.
乡贤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在历史上,乡贤曾经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角色而在整个封建制社会统治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是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主要力量。时至今日,研究乡贤,特别是发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新时代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有益因素,探索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有重要价值的。为此,厘清现代新乡贤与传统乡贤的关系是正确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国家权力的介入程度是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动用行政资源,使乡村社会按照私有小生产、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路径,一步步走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乡村社会重新回到了小生产状态,国家权力有限地退出了乡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活动空间外延.乡村利益出现了多元化,村级组织权威性丧失。面对乡村的治理危机,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村民选举,期望通过民间赋权的方式,让村委会获得合法地位。村民选举既是解决乡村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还权于民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政治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概念、类型及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治理是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稳定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乡村治理有一定的社会情绪基础和背景。要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当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就不得不深入分析其内隐的社会情绪。村庄是乡村治理的对象和基本单元,村庄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情绪即是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社会情绪。异向社会情绪在中国乡村的蔓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树立乡村集体典型(以下简称为乡村典型)作为乡村治理的一条重要路径,并随着乡村治理目标的变化在不同时期树立不同的乡村典型。树立乡村典型是国家权力下沉的表现,是中央、地方和村庄三个层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从乡村典型的历史演替可知,每个层面本应在意识形态导向下具有同样的追求,但层面的分别又使其各有所重,相比较而言,中央较关注政治导向,地方侧重政绩追求,村庄则嬗变为生存策略,它们共同演绎了树立乡村典型的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14.
国家权力的介入程度是现代乡村政治文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动用行政资源,使乡村社会按照私有小生产、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路径,一步步走进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乡村社会重新回到了小生产状态,国家权力有限地退出了乡村.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活动空间外延,乡村利益出现了多元化,村级组织权威性丧失.面对乡村的治理危机,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村民选举,期望通过民间赋权的方式,让村委会获得合法地位.村民选举既是解决乡村治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还权于民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政治改革道路的探索和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从事的各项社会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发育,建构了崭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长期把持乡村政治的士绅宗族势力的优势,调整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为现代政治制度深入乡村铺平了道路;高度的政治动员清除了乡村民众传统的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文化;在以阶级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有效地建立了新的社会权威,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在实行现代意义的整体性变革的基础上,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更是以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政治权威,深入乡村和农户,实现了近代以降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和控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主导的乡村社会整合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及现代性因素的生长,把根据地型塑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和发展方向,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演进模式.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乡村变革,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其治理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乡村社会以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产权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它与国家、政府、权力、治理等政治学要素密切关联。我国历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就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关土地权属关系的制度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经实行过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格局经历了从乡村自治、纵向官治到乡政村治的变化,并开始迈向多元治理的道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手段选择乃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产权重建而展开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类资源不断下沉到乡村,理解社会资本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对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奎塘畈村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存量,乡村社会治理也有初步的成效,一系列措施使其在乡村治理的摸索中看似逐步走上正轨,实际上其治理成效与付出并不成正比,存在村民参与网络不健全、规范资本先天不足、乡村治理主体单一等问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乡村治理中社会资本的优化,并指出合理引导下的存量社会资本是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和完善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的生活基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忌讳的出场频率和作用效果已发生转变,但熟悉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需要重新认识乡村忌讳在乡村生活中的三个面相,挖掘其在安全教育、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治理功能,探寻乡土与现代、制度与文化交织互促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力量,让"记忆"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中被记住。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和基层组织在强调乡村治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也要发挥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的引领和示范,注重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育现代社会的新乡贤成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对新乡贤的内涵、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语境以及新乡贤的培育路径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为我国乡村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和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张晓晴 《教育学报》2020,(1):108-119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