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健的《中国审美意识简史》从审美与历史融合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审美意识的变迁,其美学思想与审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克服了中国美学史写作中的重美学思想史或重审美文化史的偏颇,使这部著作成为了一部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国美学史。正因如此,这部《简史》才显得形神俱全,"简要"而不是"简略"。  相似文献   

2.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许慎《说文解字》中与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饮食审美意识、人体审美意识两大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考察结论:中国先民审美意识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和谐性。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虽然是人类最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但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南北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差异,然而,在进入文明社会之门时北方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左右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通过概念的定型化和符号化以后,整合为重内心体味而轻形体视觉的审美思想,给予中国文学以十分深刻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审美道德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原初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审美意识与审美主体所处的特定时代、民族意识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经验、审美趣味。本文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角度上谈谈中国音乐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论述了古代和现代审美意识与中国仕女形象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几个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表现在绘画作品中的不同的审美现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教育》封面设计中的主体形象塑造蔡胜强一个民族的审美历史,记述着历代艺术家、美学家们的灵性体悟和审美追求,既反映了历史的、时代的文明规范和审美要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活力,体现了艺术家对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升华。从而形...  相似文献   

7.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伦理审美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说文》中与伦理审美范畴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审美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进而发现《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审美意识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价值的产生不但包括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时也包括欣赏者的欣赏过程。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依靠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相同的审美意识。音乐作品“无意识”表达创作者审美意识,常常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21世纪初“中国风”流行音乐中包含有创作者和欣赏者相通的“民族审美意识”,使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体现,作用于历史认识的全过程,决定着历史认识的方向。历史学科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正是历史教育对人的价值引领过程。审美意识的培育是对历史学习者史学理论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重要体现,它关系到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应通过挖掘历史学科内容的审美价值内涵,让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历史美感;探索历史学科美育课程的综合开发,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增强审美能力;深度变革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在主体探究中丰富审美体验;重视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人生意义的探寻中提升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 A 文学创作是审美意识酿造的结果。审美意识规定着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每一“个时代在审美意识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超越。审美意识诚然有历史继承性,但历史继承性终究还是凝聚在当代性之中,丧失当代性也就无所谓历史继承性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当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一代将会有新的美”。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由于凝固化而陈旧单一的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窒息文学创造的生机,也窒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思想和现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分析,试图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使都市庭园设计做到:既汲取中国古典园林丰富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表现,又符合现代都市庭园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达到人与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正> 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中国人以和谐为美的审美意识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的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等。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童庆炳等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反思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工具论而提出的关于文学基本属性的新的理论创新。"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的审美特征与意识形态性相结合的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理论系统,但其核心仍是文学的审美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一种创新性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理论范畴的限定性带来其理论形态的偏狭与意义的歧义。在人类学的维度上把握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使其具有个体感性与类化本质性的统一。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依据在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性,在人类学维度认识审美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本的理论视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审美意识形态呈现出复杂的多元态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并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这一方面是从美学角度审视文学本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文学意识形态特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时空被纳入审美意识结构,它同生活审美或社会审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境界——意境。时空与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时空的承载,古诗也就无从论“境”与“界”,也就没有意境可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课程中引入电影资源,创设教材文本与电影视听文本对照研习的教学情境,运用电影资源补充小说文本空白、提供背景知识、历史场景、人物及物象特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两个概念,是与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相对应的。审美残缺导致古代审美活动急近的功利性;审美封闭则表现为高远空灵的状态。古代美就是在这两种机制的调控下形成的。而审美弥合是指现代审美意识对古代审美残缺的克服,它有能力使善和真在审美特性的阈限内转化为美;审美扩张则是对古代审美封闭的突破,它推动审美活动向人的内外两个世界扩展,表现为审美限定下的两极扩张。在这种机制作用下,美的生成展现出与古代不同的历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