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豁然开朗与恍然大悟是近义成语。本文想将这两个成语作个比较分析。一、产生历史: 豁然开朗:最早见于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该成语自晋始,就定型。恍然大语:见于北宋·李昉等编辑的《太平广记·一七二·裴休》引《唐阙史》:“裴公恍然而悟,命击碎,然后举爵尽饮而罢。”变式有:恍然而悟(唐) 豁然大悟(宋) 恍然大语(明) 二、语义: 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出自《桃花源记》,就其本义来说应该是:形容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后人除用它的本义外,也引申为:①比喻突然明白了某种道理。②形容情况、表情等一下子转为明朗或心胸突然转为开阔。豁,  相似文献   

2.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与研究醉人的绿惊人的变一一王烈丁耀庭(1.3)《结婚现场会》的细节描写~·……苏顺刚(1 .4)《警察和赞美诗》的艺术特色“·…蒋兆祥(1.6)《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特点 ”’…””.”’‘’‘””’二’二“·····……刘松梧(1.10)《听潮》教学两题·”······“·”·……傅德眠(1.11)举事征义借贺为戒·”····~··一钮伟国(1,13)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设计 ‘:..‘’“’”’二’二’二“·“·“··…”:.…李新梯(1.9) 《天山景物记》组织材料的特点…刘德辉(1.16)答读者问”·“·······”·…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5.
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33页) 休,喜悦。戚,悲哀。相依,彼此依靠。两句话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三国时顾徽曾说过“休戚共之”的话(见《吴志·顾雍传》注引韦昭《吴书》);《北史··于栗(石单)传论》又有“理同休戚,与存与亡”等语。 奴颜婢膝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46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树立的一面旗帜,也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这面旗帜上,写着两个显目的大字——维新。它一方面要求“仍旧贯”(《论语·先进》),反对人民群众犯上作乱,极力维护等级制;另一方面,又认为“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主张对礼进行“损益”和“变易”(《论语·为政微子》)。它终结了古代天神宗教独占思想阵地的蒙昧时代,迎来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春天,准备了汉武帝以后儒学独尊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7.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127-128
文学研究 论韩愈两次被贬中的“变”与“不变”...……高玮,吴在庆(1) 王熙凤林黛玉大俗大雅的言语风格成因............……张建华(1) 《红楼梦》文本结构中的佛家隐意···........……,,二刘衍青〔l) 从宝剑意象看侠义文学的发展.·..··......……宋巍,董慧粼1) 理性失落的悲剧 —毕飞宇中篇小说《玉秧》解读..........……,.徐安辉(l) 大众文化的人文反思....................................……王华(1) 诗歌中的数字运用艺术浅析...........................……陈红(l) 当代“史记学”的开山之作 —评张新科先生的专著《史记学概…  相似文献   

8.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9.
《周易》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育德思想独具特色 ,重视人的德性培养。《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三分之一是讲育德的。不仅在经文中明确提出“恒其德”(《恒·六五》)“谦廉君子”(《谦·初六》) ,“以杞包瓜 ;含章 ,有陨自天”(《·九五》)等重要观点 ,特别是在《易传》中提出了较系统的德育体系 ,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修养体系、道德修养的途径等。  一、《周易》重视人的道德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道德”一词首先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说卦》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和顺于道德 ,而理于义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10.
摹状是直接描绘事物形象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随体赋形”、“形容摹写”。对于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情态等各种感觉印象,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依样模写出来,这就是摹状修辞格。摹状包括摹形、摹色.摹声和摹情等几个方面。摹状可以给人以如同直观的真切感受,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修辞方式,能够取得较强烈的艺术效果。《诗经》中的一些诗句,由于巧妙地运用了摹状修辞法,所以富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历来被人传诵、赞美。例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曾受到孔子的赞赏(见《论语·八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曾得到谢玄的推崇(《见世说新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颜之推特别喜爱(《见颜氏家训》)。为什么这些诗句能够受人称赞和喜爱呢?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对事物的摹绘维妙维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说:“夫诗以运意为先,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12.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13.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14.
乌鸦意象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鸦最早被视为吉祥鸟,它的形象与太阳紧密相连。《山海经·大荒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cūn)乌。”因此, 太阳也叫“乌轮”“乌阳”。如苏轼《辨道歌》: “乌轮即晚蟾影斜。”《旧唐书·李密传赞》:  相似文献   

15.
特稿、教育部举行《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出版座谈会 ·“二“…’···················……本刊记者(1·封二)《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编辑出版纪实···……(1·封三)周济部长读《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本刊记者(2·7)《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持续畅销全国 ””””“””‘””·…’······……本刊记者(3·封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本刊记者(5·封二)《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发行…  相似文献   

16.
(题目后前一数字为期号,后一数字为页码)进一步明确《专业合格证书》制度实施的目的和 意义·“”·········“·”·”··””·”·“””(1 .4)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搞好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 证书,的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工作”·(1 .8)关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 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的问题:(2 .3)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讨..······“·…(26)谈实施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一(33)坚持‘三为主”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 ··……“··”..········”·”...·“·”·…(3,6)谈在职师资培…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杰出教育家西奥多·姆·赫斯伯格 ( Theodore M.Hesburgh)神父曾经说过 :“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 ;同时 ,它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伯顿· 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把这一论述称为“赫斯伯格矛盾”( P2 0 3)。克拉克还在书中用专章 (第六章 :变革 )对“赫斯柏格矛盾”产生的真实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期望“乘势解决更多的矛盾”。读后令人颇感受益非浅 ,特别是对于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很有启发。一、解读“矛盾”:“变”与“不变”的统一高等教育系统包罗…  相似文献   

19.
生与死,历来被人们视为大事。孟轲说:“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庄子·德充符》中引孔丘的话说:“生死亦大矣。”……原因在于人生中所出现的“死生、存亡、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德充符》)中,死生是其变化的最大者。虽然如此,但在思想界极其活跃、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对此问题全面而系统地加以论述的并不多。作为春秋时期的“显学”——孔、墨两家、也是基本上持迴避态度的。“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及所谓的“子不语”等,实际和孔丘的“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  相似文献   

20.
§“以”(古字作“吕”)是古汉语的一个常用字。在古籍中,“以”字最大量的用法是充当虚词,即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可作语气助词。其实,“以”本是一个十足的实词,即动词(由动词意义引申,也可作名词),它的动词用法在古籍中并不罕见。《说文·已部》:“吕,用也。从反已,贾侍中说:己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解释道:“用者,可施行也……巳主乎止,吕主乎行,故形相反……今字皆作‘以’,由隶变加人施右也。”《诗·邶·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郑笺指出“以”是动词“用”义。《诗·周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