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郭谊 《科技文萃》2001,1(6):189
正”字,造型方方正正。组词时,只要词头罩上一个“正”字,便意义不凡。如人以“正大”为高尚,物以“正品”为质高,事以“正义”得人心,学说以“正确”为真理,精神以“正气”为脊梁,就连乘车坐船也以“正点”到达为吉顺。至于“正史”、“正位”、“正宗”、“正统”,无不因“正”而“尊”。  相似文献   

2.
本以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背景,从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探索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思想教育研究》2009,(9):I0006-I0006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理念和“立志铸魂、修身培根、博学为用、报国为旨”的办学宗旨,以“示范、教化、养成”为途径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建设“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严教为业、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学风,  相似文献   

4.
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风,要运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为……”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凝固结构。它的用法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为”都充当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意动句;二是“以”、“为”都作动词,连用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三是“以”作介词,用“以”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词“为”所凭借或依据的对象;四是“以”充当连词,与连词“为”连用,表示“为”这个动作是“以”前面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单元长作业”通常是以一个单元为周期进行整体设计,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以情境性任务为载体,以作业链的形式逐步实施的作业形式.本文以“冰箱中的热现象研究”为例,面向“物态变化”单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联系日常生活、工程技术、社会发展等,融合“跨学科实践”展开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7.
基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析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以“扬子江菁英计划”为例,研究其通过跨越边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新模式以“宽基础、重交叉、强应用、拓格局”四位一体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与创新型企业家为目标,以“三高”“三有”“三在”为人才培养原则,以跨越组织边界促进“政产学研用”相互渗透和深度互动为主线,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了“双选择、双导师、双课程、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的“六双”协同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课程和教材是教书育人的基本依托和重要载体。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育人宗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必然有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回顾中国教育史,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创办的以“有教无类”为教育对象,以“文、行、忠、信”为育人目标,以“礼、乐、射、御、书、数”为课程设置,以“诗、书、易、礼、乐、春秋”为教材,以“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教学方法的教育范式,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近代“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新学”,以“小学、中学、大学”为基本学制,以科学教育为主旨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则是发生…  相似文献   

9.
《家长》2013,(2):F0002-F0002
天津市南开区中心小学以“为师生的自主发展导航”为办学宗旨,以“养正、美言、行善、学益、才智”为校训,以“培养明礼成习、主动发展的阳光少年”为德育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俊平 《江苏教育》2007,(24):F0002-F0002
无锡市八士中心小学创办于190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她以“为未来奠基”为办学目标,以“真善美”为校训,以“敬业、精业、踏实、创新”为学校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办学校特色。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无锡市课改实验示范学校”等荣誉。  相似文献   

11.
从《废都》开始,贾平凹的小说创作逐渐由再现生活向表现心灵世界过渡.本文通过对贾平凹近作《怀念狼》的解读,论述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这一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The idea of"neutraliza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ancient musical aesthetics and the shaping of solid music theory.It is also the supreme realm that Con~cianism has been pursuing.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nfucianism.the"Records of Music in Book of Rites'clearly reveals this important aes吐ledc characteristic of China's ancient music in the aspects of the music neutralization,the neutralization of ritual and music,the neutralization of music and politics,the intgnty of humanity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13.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可知:孔融的“亲子无亲论”等并不意味着对儒教的背叛,它乃是孔融在汉末世风日下、儒家精神沦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矫正世俗的险诈之风而对儒家思想任真尚诚一面的特别强调。孔融之死乃是曹操的蓄意迫害,他的“罪名”乃是曹系势力故意罗织的。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实际内容就是三民主义,它与儒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一种 观点从构建孔、孙道统论出发,力图把孙中山儒家化,把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孙中山思想是中国 孔、孟道德的复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断然否定孙中山思想曾受儒学影响,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 不同。实际上,孙中山革命思想既与传统儒学有质的差别,又明显受到儒学的影响。具体言之, 民族主义经历了由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 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在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 键性作用。民权主义学说,是取法西方民主制度,反观中国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的中 西合璧式的理论成果,其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民生主义学说除受 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也就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利弊得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儒家思想长期统治中国。儒家主张“礼治”,导致法制伦理化,伦理政治化。面对元、明时期法制和伦理道德的沦丧,《金瓶梅》的作者对此却无可奈何无力挽救,因而表达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唱出了一曲法制与道德沦丧的挽歌。对法制与道德沦丧的忧患,正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和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吸取黄老“道论”、“精气”精华,充实儒家天道理论体系;采纳黄老“无为”精要,弥补儒家“治术”不足;提炼黄老养生之道,充实儒家修身之术;融会黄老阴阳尊卑学说,论证儒家伦理三纲,成功实现了对先秦儒学的革新与转化,使儒学由先秦学术的一支成为封建社会定于一尊的官学,进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子夏的"小人儒"倾向,应追溯到晋国的文化传统.周初统治者对封于晋的夏遗民"怀娃九宗"实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是子夏"小人儒"产生的历史根源."小人儒"以文明的形式出现,其"重利轻义"、"同于一人"与"爱无差等"的行为方式特点却与"戎夏"传统一脉相承,同孔子之道背离,从而具有野蛮的特点.而前期法家继承的则是"重利轻义"、"同于一人"和重刑主义的戎夏传统.因而,他们与小人儒在行为方式特点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9.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宋书院的发展受到了"南孔文化"的影响:南孔家庙的文化内涵与南孔族人的教育活动传承了"洙泗遗风",在江南营造了重教兴学的文化语境;"南孔文化"对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家的"书院情结"产生了影响;"南孔文化"与理学家共同"实化"了孔子。南孔、理学家与"实化"的孔子三方共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