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义的现象。它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句义的误解。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句子歧义呢?下面就书面表达上的歧义分析其主要病因: 一、停顿不明同一句话在口头表达时因停顿不同而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说话时可通过调整停顿以避免误解,但在书面表达时则容易造成歧义。  相似文献   

2.
歧义寻因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意的语言现象。歧义给读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造成对句意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说话写文章,要求语言所表达意思清晰明白,让受众能正确理解。如果语言含糊不清,表意不明,则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甚至贻误大事。那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歧义是怎样形成又该怎样消除呢?一、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的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虽在书面表达上不会形成歧义,但在口头表达时则可能产生歧义。例如:“这是致癌物质”与“这是治癌物质”,“致”和“治”都读作“zhì”,由于同音,造成了听者正好相反的理解。消除办法:把单音节词语改为双音节词语,即把“致、治、癌”分别改为“招致、治疗、癌症”。二…  相似文献   

4.
谈汉语运用中的歧义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口语里也存在歧义现象。 例如: (17)我买的西瓜。 (18)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19)你为什么打他? (20)我看见他太激动了。 (21)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22)别怪我妈妈。 这些都是可作两种理解的歧义句。在口语里,通过不同的重音、停顿,这种句子可以分别表达不同的意思;歧义又可以在重音、停顿的帮助下消除。因而,口语中的歧义句又可分为两类: 1.例(17)(18)(19)都是由重音不同而产生歧义的。  相似文献   

5.
苏循通 《语文知识》2002,(12):34-36
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由于具体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交代,或语言表达的特殊结构关系,往往产生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理解,这就是坡义。它是语言表达的畸形产物,给语言交流造成巨大障碍。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 一、口语中的音同义异词产生歧义。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讲这样一个故事。一秀才边走路边吟诗:  相似文献   

6.
所谓歧义句,就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要辨识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多义词造成歧义(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1)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收看不上”,也可以理解为“瞧不起”。(2)句中的“摄”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孙燕亲自拍摄,二是她被拍摄。二、语音停顿造成歧义(3)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4)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  相似文献   

7.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义。语音(即同音不同义)、词义(一词多义)和语法结构等均可造成歧义。语音和词义造成的歧义比较好懂,而对于由语法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却往往在理解上造成混乱。下面就重点对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应该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之中有多种意思,使听读误解,这种现象就称为歧义现象。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多又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有的是句子中词语的不同组合层次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轻重音的阅读所造成。消除歧义的办法有:使用停顿,更换或增删词语,变换句式或语序。  相似文献   

9.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知道 ,一个单词、一个词组或者一个句子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但在意义上出现两种或多种理解 ,或在结构上可作两种和多种的分析 ,导致读者或听众对其理解与原意不相吻合或捉摸不定 ,或恰恰相反 ,这种言语现象我们就称为歧义现象。歧义通常被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两大类型。口头歧义又称为语音歧义 ( phoneticambiguity) ,书面歧义则又分为词汇歧义 (lexicalambiguity)和语法歧义 (grammaticalambiguity)。一、语音歧义1.英语中的词首或…  相似文献   

10.
神奇的断句     
古书无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汉语是世界上表达能力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有些文人,善于舞文弄墨,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使句子产生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1.
逗号趣谈     
逗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标点。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子内部停顿不同,就可能造成歧义。歧义在语法上是需要排除的消极现象,而在修辞上又可能是可用的手段。下面试从此两方面稍作例谈。  相似文献   

12.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引起歧义的原因主要是词性的转换和成分结构。从交际效应的角度看,英语歧义有时确实给我们的正常交往带来不同程度的误解,但有时也会被积极地用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中。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调换位置以及语调和停顿来消除歧义。  相似文献   

13.
歧义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歧义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对歧义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在英语表达中,英语歧义现象的构成类型包括语音歧义、词义歧义、结构歧义三个层面。英语歧义结构的存在妨碍人们的交流,消除英语歧义有以下四种方法:根据上下文语境,位置交换,补充省略成分,停顿。  相似文献   

14.
一、消除歧义(1)停顿消除法:按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合理停顿,消除歧义。如:“这种糖五毛五十粒。”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五毛钱”能买“五十粒”,也可以理解为“五毛五分钱”能买“十粒”。只有按意义合理停顿,才能消除此类歧义。(2)变换词语消除法:即把句子中易产生歧义的词予以变换,消除歧义。如:“教育局通知说,让张校长本月10日前去汇报工作。”“前”可理解为“前后”的“前”,也可理解为“前往”的“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或者“前往”。(3)调序消除法:即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消除歧义。如:“两个朋友送的影集。”这句话既可理解为…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词句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的词句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后者便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一、歧义的客观存在歧义是任何语言都无法避免的一种普遍现象,英语也不例外。由于英语多义词和同音异义词繁多,而且语法结构不甚严密,歧义现象显得特别严重。歧义造成误解,成为语言交往中的障碍。英语语言学家威廉·埃普森(WilliamEmpson)说过:“歧义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敌人”。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无论是说话还是写…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歧义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有两种或更多种意思,使听者或读者可以有不止一种理解。根据说话者与写作者是否有意识地造成歧义结果,又可将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如果不了解歧义或歧义结构,就不知道如何确定这种结构的正确意义,更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歧义,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理解错误或表达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17.
伸出你的手     
<正>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一、用词要准确。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带有歧义的词语。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多义词。二、语意要连贯。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使文章通顺,条理清晰。三、表达要注意分寸。"分寸"主要体现在:要褒贬恰当,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和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此外还要得体,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闻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新闻标题中的消极歧义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造成读者的误解。网络新闻标题的歧义现象按采编人员是否有意而为、表达效果和造成歧义的语言要素这三个角度可进行三种分类。新闻标题歧义有其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采编人员应当尽量避免标题产生消极歧义。  相似文献   

19.
一个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以上的理解便构成了歧义句。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字多音这句话说重了。句中“重”读“zhòng”和“chóng”皆可,不同的读音便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方面研究外国留学生的歧义容忍度对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调查发现,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没有显著差别;就流利性指标而言,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平均每分钟停顿的次数明显多于低歧义容忍度学生;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句法复杂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歧义容忍度与口语输出中的某些变量具有对应关系。尽管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其口语综合能力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对汉语学习与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