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包括 :自能识字解词 ,自能预习 ,自能赏析 ,自能复习等等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发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中的自读、自感、自批、自悟能力等等。教给“自能阅读模式”让学生借助模式 ,运用阅读标记 (圈、点、画、注、批 )对课文进行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感知。在学生了解内容充分批注的前提下进行“阅读四大块”的操作与反馈。“阅读四大块”操作过程如下 :阅读第一大块 :整体感知课文。运用《生字新词表》让学生读通课文。读通是第一关 ,要解决字、词、标…  相似文献   

2.
一、“批注”训练的提出如何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如何使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有兴趣?我在处理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根据课文《一面》采用批注提示课文内容的特点,我将“批注的理解和训练”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面》两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批注,怎样做批注,理解了批注的作用后,  相似文献   

3.
批注作为助学系统的一部分,出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里,随着近些年中考阅读题以批注的方式频繁出现,批注阅读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以《黄河颂》的教授为例,对批注阅读进行初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围绕“激发自主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的主题 ,进行了“三读批注式教学法”的尝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三读” ,是指初读感知、精读引思、品读感悟。它包蕴了多读的内涵 ,贯穿了以读引思、以思求读、以读感悟的全过程。所谓“批注” ,就是让学生用铅笔 ,以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勾出、圈住认为有疑难、有感悟的内容。学生在“三读”中 ,尝试运用批注的方法 ,自学自悟课文 ,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一、初读感知“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初读…  相似文献   

5.
【自读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给生字注音 ,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 ,并加以积累。2 .整体感知 ,领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品味文中富丽典雅的语言 ,丰富词汇 ,积淀语感。〔说明〕 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说出自己的内心阅读感受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自读程序】一、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 ,勾画生字、生词 ,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2 .学生朗读课文 ,理清思路。围绕“为什么提醒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享受幸福”进行梳理 ,并圈点批注自己深有感受的句子。3.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交流…  相似文献   

6.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目录尾注:阅读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单就七年级上册篇目统计,带有*的“自读”课文6篇,占总数近1/3,成为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好“自读”课,落实“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教师需要教授一定的自主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本文以《动物笑谈》为例,教学生以“渔”求“鱼”,实现自主阅读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对2001年第11期上《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我有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一、阅读渐悟先学后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要通过“读”来完成的。无论是谁,阅读感悟总是由浅入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阅读。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必有顿悟。原设计虽然安排了“朗读与细读课文各一遍”,但是两遍阅读目标不明,略显粗糙。此前安排的程序1、2完全可以采用课前学生阅读思考,课上教师检查的方式进行。因为通过初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圈点勾画、点评批注等读书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良好…  相似文献   

8.
教材“提示”亟需改进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陈新民1987年修订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首次将选编课文分为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并分别在课文前加了“阅读提示”、“自读提示”。1990年再次修订的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仍沿用此法,不同的是又将原来的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  相似文献   

9.
【自读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并加以积累。2.整体感知,领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品味文中富丽典雅的语言,丰富词汇,积淀语感。〔说明〕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说出自己的内心阅读感受,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自读程序】一、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生字、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2.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围绕“为什么提醒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享受幸福”进行梳理,并圈点批注自己深有感受的句子。3.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交流阅读感受,师生共…  相似文献   

10.
黄焕娜 《成才之路》2020,(10):51-52
构建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保障。文章从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重视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区分、重视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伸三个方面,对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12.
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自读课文教学四环节,是依托自读“六法”,围绕“阅读”核心体系、区别“教读”课文而设计的,与初中语文教材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有机融合。语言类科目的教学,阅读是必需的手段。读,是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惯用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97):51-52
批注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以及符号的运用,进行注释、评语以及标记。笔者在不断探索自读课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批注式教学存在不够"细""深""全"等问题。经过多次改进,形成了预习式批注、感悟式批注、迁移式批注三种自读课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编排结构,改变了以往“精读”与“略读”的简单划分,进一步明确了阅读教学的课型类别,为学生阅读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如果说教读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方法”,那么,自读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用方法”,即让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中获得的阅读经验、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将教师教授的阅读方法沉淀、内化为自主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自读课文是统编教材中一种新的课型,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要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实现深度阅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阅读提示”“旁批”以及相关的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完成有深度的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16.
自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应教给多种科学的自读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自读能力。现就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几种学习方法介绍如下。一、勾画批注法。自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有圈、点、勾、画的低层次能力,还要有批注评价文章得失的综合性的高层次能力。圈、点、勾、画  相似文献   

17.
略读课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学生在精读课文方面的能力迁移,分析如何使略读课文的学习更具有实效性,论述批注在提高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作用。寻求有效的批注方法,能够提升阅读能力,并逐步形成阅读个体的独有阅读个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这是现行教材对我们进行课内自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课内自读课的阅读是通过学生自找阅读完成的,学生具有阅读的主动性;其二,学生要顺利地进行自我阅读,教师应予以必要的指导。因此课内自读课中学生要完成自读任务,形成自读能力,教师予以恰到好处的指导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式,既安排了单篇教学,也安排了整本书阅读;单篇教学既有教读课文,也安排了自读课文:这就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一般都会安排较为详细的助读系统来辅助学生阅读。这些助读系统时时刻刻“搀扶”着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扫清知识障碍,搭建思维框架,引导阅读路径,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文本的自主阅读。那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