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理趣论     
“理趣”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本文从古典诗歌理论和创作入手,总结和分析了理趣的诗学内蕴及四种审美形态,即凝合之美、形象之美、情韵之美、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2.
打破古代和谐的审美封闭,以现象化再现拓展人世之美和以抽象化表现深掘人心之美,这是中国现代美学两极扩展的历史基础.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格局,向现代延滞的古代美学衍化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以传达艺术教化论的主观意图为宗旨,但却以社会和理性、认识和典型等范畴为主轴,建立起一个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相似的体系,导致文艺创作概念化、公式化的盛行,此即"客观性假象".然而中国美学在抵制这个理论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划清它与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的历史界限,反而在混同不辨的情况下对审美客观性采取了绝对排斥的态度,形成对客观性假象的误认,导致中国当代审美意识的萎缩和社会生活的消退.中国美学应当反思和揭示客观性假象问题,并以对审美客观性的深入论证为基石,走出古典主义在纯净之美和实利非美之间两极摆动的周期循环.  相似文献   

3.
琦君散文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散文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契合了儒家美学所倡导的节制原则、恕道思想,乃至坤道形态,最终形成了琦君散文中和之美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4.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营造了一个奇幻神异的动物世界。六朝志怪中的动物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动物形态奇异,幻化灵异,功力神异。这种独特的动物描写的审美形态使得六朝志怪中的动物集神、仙、鬼、于一体而具有神异之美、荒诞之美和奇幻之美。这种审美不仅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美学思想影响,更是汉魏六朝文人审美自觉崛起和突围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学语言学视角出发,利用语料库统计手段,尝试分析了综合型超市名称之语音、形态以及语义方面的美学特征,认为超市名称反映了人们追求生活幸福,家庭和美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超市对自身优势的充分展示和恪守商业道德的承诺.超市名称真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相似文献   

7.
高尔泰美学和李泽厚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峙互补的两大主干.在主体存在和主体实践、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之间,高尔泰更偏重前者.强调美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视美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关注美和艺术现代形态的生成等,是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感点燃了美,美必然是负熵的等命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激励了一代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必然在新的世纪得到更深远的回应.  相似文献   

8.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当代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对美的表现形态作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美学的探索。文章认为,“和谐性”和“崇高性”是贯穿于美的表现形态的两条主线索:“和谐性之美”包括优美、喜美、怪美;“崇高性之美”包括壮美、悲美、丑美。文章详尽论述了几种美的表现形态生成、展现过程中的客观性特征,以及在其被接受过程中的主体精神机制特征,展示了在美的表现形态中美与丑的对立、交错、渗透、转化的图景  相似文献   

10.
从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劳动之美、风骨之美几方面论述陶渊明诗歌的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戴良生于元代盛世,却亲历元末战乱并见证了明朝的建立。他藉诗歌吟咏性情,叙述乱离,以伤乱、教化、亡国、隐逸等为主题取向。从某种意义说,其诗歌可谓一部沉重的乱世文人的心灵史诗。分析戴良诗歌的主题取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元来明初社会变迁之轨迹和加深对乱世文人独特心灵世界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明初有大批汉人甘为元朝遗民,戴良最为典型。他忠于元廷,力图复元,事不可为后隐居四明,以诗文抒发黍离之痛。朱元璋召其入京,坚辞不就,终死于京师。其气节令人钦佩,其诗文亦卓有成就,后人于此多有研究。但是关于他死亡的具体地点与方式,史志记载及后人叙述多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已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文章对有关戴良之死的历史叙述进行考索,力求还原历史,揭示戴良之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3.
元明代兴,对戴良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及入明,他依然坚守君臣之义,甘为遗民。这种生活经历使其诗歌多叙写乱离,忧思家国,追慕陶潜,呈现出易代之际独特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
《春华秋实集》是一本旧体诗词创作集,王永宽著。序言作者在肯定这本创作集多有成绩、内容丰富、佳句沓来、且多白描手法的同时,着重探讨了近体诗采用平水韵这种古格的传承问题。《元末明初浙东三作家研究》是一本研究刘基、宋濂和戴良的专著,魏青著。序言作者认为此书多有佳处,全书资料扎实,不少见解颇具功力,更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获;序言中还探讨了历史上的遗民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戴良的诗学观点散见于其序、跋、记或书信中,涉及到诗之本体、功能、发展及创作路径等方面,粗成体系,可成一家。他既对元代诗文进行了总结、评价,又与宋濂、刘基等一起扮演了明初文坛开拓者的角色,在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戴表元堪称元初的诗歌大家。戴表元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宋末元初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山水田园诗作数量多,它们表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乡村景物的热爱,富有生活气息,在我国自然诗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诗歌艺术上富有激情,采用了寓言和象征手法,七言古诗句式灵活多变,诗味浓烈。  相似文献   

17.
比起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代的文坛却无所作为。通过对洪武朝文字狱个案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明代的文字狱直接影响了该时代文学的发展,是明朝文坛衰落的重要因素。文字狱像一个勾人魂魄的阴魂,在把明代文人带入“地狱”的同时,也把明代文学带入了“地狱”。  相似文献   

18.
元明易代与宋元易代一样,遗民也接踵而起。大量汉族遗民诗人的存在是明初诗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这些汉族遗民诗人大都在元末诗坛负有盛名,他们在入明后,或拒不入仕,或不奉正朔,在诗文中有强烈的遗民意识,怀念故主,甚至为元朝死节。这种普遍的元朝情节与重新建立的汉族政权之间的疏隔使他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悲惨处境。从元明易代之际文人的动向和诗文中流露出来的遗民情节看,"君臣之义"超乎"夷夏之防"是汉族遗民诗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20.
汉宁波天一阁藏《四明桃源戴氏家乘》收录有宋南塘谱系和南塘谱实,明确记载了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的世系和生卒年,是新发现的有关戴复古研究的重要文献。该谱流传有序,其内容与戴复古诗集和近年发现的戴氏族人墓志铭等史料可相印证,比较可靠。谱载第一世戴溢从福建迁来,历叙其八传至戴复古,据此排出了十分直观的南塘戴氏十一世的世系表。戴复古谱名硅,字式之,号石屏,生于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四日,卒于淳裙七年(1247年)三月十三日,年81,娶吴氏,继娶楼氏,合葬屏山白岩下。今后可标作:戴复古(1168—1247年),这样可以消除文学史上的问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