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主席在今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令人振奋,催人奋发。我们学习“讲话”思工作,越学越思越感到对外宣传工作责任重大,越学越思越感到要围绕开放抓外宣,抓好外宣促开放,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计划组织一批稿件,记录中国外文局各种出版物的业务经验,这是很好的设想,也就是继往开来吧。在谈到《今日中国》的经验之前,先说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外宣老领导朱穆之同志的话。他说:“外宣工作是朝阳工作,前途无限,前景广阔。”他又说:“做宣传工作就要看对象,内宣和外宣不同就是对象不同嘛。当然,内宣和外宣有不少是相通的,这应该承认。但是中国跟外国不一样嘛,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嘛,怎么可以在宣传上不分内外呢?”  相似文献   

3.
安阳市对外宣传工作按照“开拓创新、服务经济、强化职能、广泛参与、提高形象、拓宽领域”的工作思路,围绕安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打造“信用外宣”、“特色外宣”,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为改革开放树立了新形象,为经济建设营造了舆论环境,外宣工作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好评,最近在河南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安阳市委外宣办由于工作出色、政绩突出,又荣获“2003年度河南省对外宣传先进集体”称号,在全省重点外宣项目中安阳有两个项目获奖,其中“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宣系列推介活动”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02,(5):38-39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式加入WTO,各地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地方外宣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地方外宣特别是区、县外宣工作受经费、设备、人员、领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往往显得被动,不易打开工作局面。那么,地方外宣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打开新局面,这是地方外宣办及其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回顾近年来万州的对外宣传工作,我们认为做好外宣工作必须在“主动”二字上下功夫,打好主动仗。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2,(5):10-10
根据2002年全国对外宣传会议部署,中央外宣办将在一些试点城市全面实施以来华外国人能接受到我外宣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灯下亮工程”。“灯下亮工程”通过在涉外宾馆、饭店、机场等处加强我国对外出版物的陈列赠阅工作,来加强对“送上门”的外宣对象做好对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04,(1):4-5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周宗敏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一大部分讲到了外宣工作.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高度指导新时期外宣工作的纲领性件。”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中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成效离预期总有差距。2014年,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分析其中关键,“首脑外宣”功不可没。“领导人一张合影,比媒体发多少篇稿子都有用”。虽只是一句笑谈,但的确反映出了2014年中国推进“大外宣”过程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如何‘知己知彼’更好地走近受众群?”这是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的话题,但问题的解决又的确迫在眉睫。当本刊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进行的简短交流中,却感到他用“事实”二字,道出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他说:“外宣从文化渗透力来讲,要利用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来提高表达效果,容易打动人心的是事实,大家都信奉事实。比如说这个山是800米高,那它就是800米高。也要讲情感,这也是人心最容易被打动的地方。外宣也充分体现人情味。还要互相尊重,不强加于人。只有尊重对方,才能被接受。当然还可以归纳的还有很多。但都要注意‘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为了做好这组题目,本刊在与媒体的领军人物沟通的基础上,采访了一系列对国际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专家、学者,至此,我们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媒体在传播中需要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而专家、学者也乐意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媒体人新鲜出炉的对现实的感受和思考。而这两者的深入结合,将有利于更好地解读、贯彻、执行党的关于外宣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中国的外宣事业带来裨益。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唐河县是一个拥有13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是中国农科院全国第一家综合科技示范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利用外宣优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为重塑大县形象的“助推器”,使外宣工作连续保持全市先进位次。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以来,我国大国地位日见突出,新领导集体政声昭显,经济发展形势喜人,对外交往空前活跃。良好的外部环境表明外宣工作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与此同时,国内外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新闻转播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西方传媒仍在国际传媒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又对开展外宣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袁文  郭宏伟 《对外大传播》2002,10(10):48-48
河南省唐河县张店镇依托地区特色,搞好外宣报道,大大提高了张店的知名度,较好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以来,我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大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外宣报刊台发表稿件21篇。我们在培养外宣意识、抓住地方特色、找准外宣选题上下功夫,主要做到了强化“三个意识”、“四个突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文局为了实现外宣工作“三贴近”的目标,率先提出并实施期刊本土化战略性创举。今年10月,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和拉美分社在开罗和墨西哥城成立,其阿拉伯文版和西班牙文版同时在当地出版发行,成为我国首家在海外用当地文字出版发行期刊的新闻机构。作为我国外宣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在中东和拉美两个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相似文献   

13.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土辽阔,城市众多,能让外国人留下些许印象的地方城市并不多见。零打碎敲的报道难成气候,蜻蜓点水的访问浅尝辄止,缺乏主题的活动事倍功半,地方外宣工作在渠道、阵地、手段尤其是收效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地方外宣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改革开放起到舆论先导作用,就必须抓住地方区域形象塑造这条“纲”,以此统领和总揽地方外宣工作的全局,向海内外充分展示自己,以达到树立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梅州市外宣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声势、有影响的对外宣传活动,对塑造梅州的良好形象、提高梅州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只要立足梅州实际,突出特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梅州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这个“大舞台”,就能演好外宣“地方戏”。要演好外宣“地方戏”,首先要选准“剧本”。所谓选好“剧本”,就是把握方向,摆正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覆盖全球的条件下.过去那种“内外有别”的宣传格局已被打破.不仅外宣工作者要有外宣意识,从事内宣的人同样要具备外宣意识。  相似文献   

19.
罗红星 《对外大传播》2002,10(11):42-43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地方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地方外宣工作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有了突破性发展,取得了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地方外宣工作仍然存在着与国际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外宣工作中的翻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由中翻译成外,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