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故事和语文教育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学生听故事固然津津有味,听完后往往觉得只是一时之快并无多大收获。所以语文教师在课上讲故事,往往被认为是夸夸其谈、不务正业。但由于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行文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张毅 《学科教育》2013,(6):118-125
“语文”一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确定为我国母语课程新名称前已有六十多年的应用史。“语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在当时被赋予了语言救国的使命。这一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已普遍使用,且已成为当时我国母语教学界话语的关键词,其本义是“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新中国成立之初“语文”被命名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有着当时政治、文化和课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这一名称也存在着两大内在缺陷:名实不符以及名称中民族或国别标识缺失,几十年来已给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当前,由于我国母语教育界对于“语文”一词使用史的集体性遗忘,造成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种内在缺陷的忽视。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因此,爱自己的民族就必须爱自己的母语。我们从事母语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深知借助语言的传播,激活学生民族睿智、民族文化感情的要叉,因而,孜孜砣砣,不懈地追求、寻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良策,以恩泽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性质和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有许多特点,诸如语言、人文、审美……但它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特点是它的“言语性”。根据索绪尔的论述,“言语”指“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独具的学习“言语”的特殊属性。因此,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同时,语文学科负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责任,语文教育还必须承担传承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学、构建社会心灵的任务,这便有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和人…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智慧都凝聚在语言里。”因此,语言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智慧之泉,创造之源。把语文教学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实则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品位,优化了语文教学的品质,还原了语文自身的价值。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更多的期待,对语文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真”是语文的标志,求“真”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教育之真,是一种价值性的精神生命成长的追求,而非实体性存在的证明。求“真”的着眼点在人,它的着力点在语言,因为人是语言化、符号化的存在。语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融合于完善人格的培育。完善人格的核心标志是“真”和“善”的统一,完善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它指向真诚的品性。作为人格之境,它并不是外在的矫饰,而是一种内在的品格。如果仅仅依照外在的理性规范,而未能将一般的理性原则融合于内在心灵,所有言行便往往如同做戏。  相似文献   

7.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8.
许序修(厦门市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民族经验和民族传统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民族语文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家园。但是,对这个精神家园的建设,不但很不尽如人意.而且还受到语文教师自身的破坏。不久前,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就大肆宣扬:“读语文只学中文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英文。不学好英文,  相似文献   

9.
秦梅红 《阅读与鉴赏》2008,(12):16-16,25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提出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语文新学科的开拓者,应以探讨“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己任,这就是“语文世界语言、文章、文学三分天下文章应有其一”。众所周知,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语文新课标推行着“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甚至“只讲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语文教育 (简称“新语文” ),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   新语文教育的背景与它的新质   新语文的提出,不是标新立异,不是趋时赶潮,是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是近 20年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水到渠成的结果。新语文,是我尝试…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一直在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当代的文化背景下,母语教育面临着外语教育的强力挤压,人文精神危机重重,这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顾名思义,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学科。它凌驾于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领域,而这两个领域本身又有着庞大的体系、纷繁复杂的结构和广阔的延伸空间,造成了语文内容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易解析性,给语文教学带来难度。一直以来,业界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孜孜不倦,提出了如课堂讨论法、  相似文献   

13.
用“喜忧参半”一词描述我国当下语文教育的现状恐怕是最恰切不过的了。喜者,语文教育新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已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正在贯彻实施,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语文新教材正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忧者,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今的语文教学“也普遍地存在着‘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摘不懂在教什么’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潘新和为主编,赖瑞云、王荣生、李海林为副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让我们减少了忧虑,增添了喜悦:它名副其实、推陈出新,在同类读物中,堪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语文教育前沿理念的优秀著作。它的鲜明特点是:实至名归,“新”逢其时。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4.
王静  陈赣 《现代教学》2006,(1):80-81
民族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生命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泉灌溉孩子们的心田,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使那里成为澄明之境。而民族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有相应的载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相应的载体中,挖掘出民族精神,承担起实施“两纲”的重要责任,丰富语文教学。前不久,我上了一堂专题课——“走近爱国诗人闻一多”,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有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瑰宝,记载着先贤们的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古诗文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及深邃的意境,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性情,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一、对语文基本定义及人文精神的再认识“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翰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  相似文献   

17.
故事和语文教育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联系,学生听故事固然津津有味,听完后往往觉得只是一时之快并无多大收获。所以语文教师在课上讲故事,往往被认为是夸夸其谈、不务正业。但由于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行文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从这一点来看,故事由于其连贯性,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特征,而成为语文教学最适宜的材料。所以如何应用好故事,让语文课更加开放、生动、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价值观所反映的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它标志着人们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何种选择。因为教育价值观所反映和体现的是人在主体需要上对教育的要求和态度,所以它对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使人们的教育行为都受到价值取向的支配。我国古代关于教育价值的论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二是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首开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之先河。孟子主张教育的价值在于“明人伦”。汉代硕儒董仲舒对此讲得…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语文学习困难在哪里?教师抱怨语文教学之难难在哪里?即使经过新课改实验,我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似乎仍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语文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母语贫血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贫血。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有一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相似文献   

20.
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和训练语言。”早在1994年的时候,朱绍禹先生就指出:近十多年来,语文教育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文字——语言型教育变为语言一思维型教育。因此语文学科的思维培育日益受到重视。在所有的思维方式中,创造性思维尤为受重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受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影响,较之其他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在创造性思维上稍有落后。二是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要创新必须培养创造性思维。语文阅读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