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改造近十年,1959年被特赦。由于长时间的与社会隔绝,不通世故、不习劳作的溥仪闹出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相似文献   

2.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改造近十年,1959年被特赦.由于长时间的与社会隔绝,不通世故、不习劳作的溥仪闹出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相似文献   

3.
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日军派出不少间谍潜入中国,到处搜集情报.这对他们打赢甲午战争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也有不少日本间谍在中国落入法网,命丧中国.例如,清政府破获的三起日本间谍案中,就有五名间谍被处死. 石川伍一案 石川伍一是日本秋田县人,1866年出生.青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兴亚学校专攻中文.1884年来中国上海,在日本海军大尉曾根俊虎手下任职.三年后,他被派往日本在华的秘密情报组织——汉口乐善堂.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部省在2005年3月一份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日本科技学术论文质量与影响力令人堪忧,而中、韩两国科技学术论文在质与量方面后来居上。特别是在数学与信息学科领域,中国论文被引用量已经超越日本。文部省通过对日本科学情报和美国ISI数据库统计分析表明,2003年日本论文总篇数屈居美国排行次席。众所周知,平均1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反映该论文的影响力。然而,从1997~2001年期间,日本论文影响力沦为世界第19位,居于欧美诸国之下。日本论文被引用度入围10%的论文量次于美国、英国、德国之后居于4位(中国12位、韩国14位)。报告书指出,2001年韩…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的文章中,有一些片断记述了他们留学日本期间对日本的图书馆和日本人读书生活的观察。在描绘日本人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分析了日本人踏实的进取精神,进而反思了中国人的取巧心理。虽经几十年的时代风雨,但当年前辈们的观察与思索,对今天中国普及文化事业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记录     
正@张鸣:清朝的国门,是英国人用大炮轰开的,而日本的国门,美国的佩里舰队没有开炮,就妥协自己开了。后来,中国的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日本的开国,则作为一种光荣在纪念。中日两国对于西方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大不一样。@忆闻官微:曹汝霖"五四"时被骂为卖国贼,被一把火烧掉了赵家楼。  相似文献   

7.
茶起源于中国,在本土已历三千年以上的发展演变,且东传韩、日,远被欧美,流布世界,成为人类饮文化中最为摧璨的一支。它早在日本开花结果,发展出日本茶道。随着近代日本国势的增长与文化的传播,“茶道”一词与“花道”、“棋道”、“剑道”等流传世界,几被世人视为日本之固有文化,而不知其别有更早的根源与延绵的传统。故今日言“茶道”,必及日本,也必及“和、敬、清、寂”,且视之为日本茶道之精神,而忘其所自出。“和、敬、清、寂”原为中国之旧物。镰仓末期,日人南浦绍明(即大应掸师,1235——1308)渡海赴来求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今天的中国民俗学界而言,日本民俗学既不陌生,诸多的日本民俗学者也已经是老朋友了。但日本民俗学自其诞生以来,与中国的关系到底如何?从何时起,有着怎样的中国研究?对中国的态度及具体研究对于日本民俗学本身,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以至于对于日本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人了解自身,又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关注日本民俗学确立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以其发展史上占重要位置的月刊《民间传承》、《旅行与传说》等杂志为材料,尝试将日本民俗学与中国的关系进行量化,揭示出以1939年为界,这一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事实,并挖掘相关资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向,剖析日本民俗学内部存在的张力,力图客观而全面地理解这一转折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据二战史料统计,从1944年夏至1945年8月15日,美国共出动飞机约5.2万架次,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共空袭日本城市98座,有些城市被毁40%~60%,有的几乎变成废墟。据战后美国发表的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称,对日本最后9个月的战略轰炸,造成平民伤亡80.6万人,其中死33万人(包括原子弹轰炸在内)。但据日本内务省战后调查(与美国调查有出入),日本平民被炸死24万余人(不包括原子弹炸死的)、炸伤31万余人(也不含原子弹所伤)。另外,还有1600架飞机被摧毁,1650艘船舰被击沉击伤。  相似文献   

10.
有关南京大屠杀惨案问题已有许多证据公布于世,然而,在日本国内仍有一部分右翼分子矢口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血腥罪行,什么德国人的《拉贝日记》,什么日本人的《东史郎日记》,统统都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谎言”!难道63年前的南京大屠杀真是虚构的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11.
“阿波丸”号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远洋万吨邮轮。1945年3月28日,已被日本军队征用的“阿波丸”号,在新加坡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驶向日本。4月1日午夜时分,该船行至中国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艇“皇后鱼号”发射数枚鱼雷击中。3分钟后,“阿波丸”号迅速沉没。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中文导报网,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2006年日本国内出生的新生婴儿,几乎每30人中就有一人拥有外籍血统,每150名新生婴儿中就有一人拥有中国血统,创下了历年来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3.
魏聚刚 《兰台世界》2012,(25):36-37
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间,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结果,使得中国朝野认识到,只有学习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列强环伺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半岛的行动,直接加剧了中国国内学习西方现代制度的紧迫感,同时也使日本成了一条更易被接受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学生的出国始于甲午战争以后,欧美太远,代价高昂,于是出东洋留学,学习东洋近邻日本的军事、实业领域的经验,便成为一条捷径。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中,中国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留日学生中产生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一代领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14,(38):13-13
日前,针对三年前赴日研修生朱永冲被日本同事殴打致死的民事赔偿诉讼判决出炉,法院判定该同事和公司支付总计约1870万日元的赔偿。2009年3月,朱永冲和其他5名中国人以研修生身份来到日本,一起在位于千叶县铫子市的水产公司“新场产业”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政研究会"于1941年6月1日由在沪日本人创建.当时上海公共租界主要控制在英美人手中,被上海日本人称作"敌性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限制了在沪日本人的扩张,故在沪日本人经日本外交当局折冲,1941年4月,先成立工部局临时董事会,日方董事冈本一策于5月任副总董(Vice-chairman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上海市政研究会成立时,冈本一策任会长.  相似文献   

16.
打嘴巴子     
日本人好扇嘴巴子。中国人一般不打嘴巴子,“打人不打脸”,打屁股,留个面子。曾经有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打了嘴巴子,后果很严重。那人叫常隆基。常隆基是个普通农民,家住辽  相似文献   

17.
资讯     
《青年记者》2004,(11):70-73
观点《中国青年报》:警惕“西化”的中国主流出版媒体10月15日,该报发表署名为读者的评论指出,由中国人编著的大型汉日双语词典《新汉日词典》,在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出版社协议合作出版后,被日本人进行了多处肆意篡改增加。可是这样一本中国人编纂并由商务印书馆拥有版权的辞典,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让日方肆意篡改和糟蹋?为什么编者和中国出版方商务印书馆能够容忍日方随意更改词条释义?如此严重的肆意篡改,是否经过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8.
从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几乎贯穿第二次中日战争始末,上海的华界均处于日本人占领之下。1941年12月以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也沦入日本人之手,从而结束了长达几近一个世纪的中西共同管理这一城市的历史。日本人在上海,如同所有被占领的中国地区一样,谋求中国“合作者”的帮助。然而在上海,日本人对这种帮助的依赖性,比在其他大多数地方都要大,因为要靠数量有限的日本军队来维持一个人口高达500多万的大都市的治安,是不可能的。①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占领上海的主要目在。本文原发表于(美)《中文历史论文选译》(ChineseStudiesi…  相似文献   

19.
<正>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曾于1905年8月留学日本,1911年3月因家道中落归国。在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努力取人之长,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同时也加入了日本"随鸥吟社"汉诗社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不断进行汉诗创作和文化输出,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一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被迫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中国留学史  相似文献   

20.
1 936年6月,重病的鲁迅公开发表著名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用一贯的语调痛斥托派"用日本人的钱办报纸""攻击毛泽东先生们的一致抗日论"。1949年以后,这篇文章被长期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塑造了托派在几代中国人眼中妖魔的形象,在过去很长时期几乎人人喊打。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