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说实话,当记者谁不想写好新闻,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我也有这份“野心”。 可是,说来也巧,从1984年,一直到1991年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揭晓,我有8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4年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与乡长的对话》,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相似文献   

3.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4.
在中外新闻史上,从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到成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从阎吾的做后凉山》到吕岩松的《我亲历巾国使馆被炸入这一篇篇一件件闻名于世的新闻力作名篇,都是他们深入危险腹地,凭着“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脸烂得使熟人也不相识了”的顽强作风所凝聚而成的。因此,没有顽强的作风是出不了好新闻的。好新闻来自于记者的顽强作风修养。通常说来,记者的作风修养包括思想作风修养和工作作风修养。记者的思想作风修养,就是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们写的三篇报道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我们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我们两个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我们两个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6.
天庆 《新闻三昧》2006,(3):38-38
2005年11月17日羊城晚报A16版刊发一篇好新闻,题为《第九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肩)公安部长向英雄深情鞠躬(主)他表示要加强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副)》。这是一篇新闻价值挺高、写得也有特点的好新闻。可惜,又是不该留下遗憾的好新闻。说它写得好,从标题就彰显出来。它不是就会议报道会议,不是局限于报道会议的老框框、旧套路,突出写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谁颁奖等,更没有排列莅临会议的领导人的一大串名单。一句话,它没有囿于一般的写作模式,而是另辟新径,跳出会议写新闻,在主…  相似文献   

7.
1984年度至1985年度,我们南通日报共有16篇(件)新闻作品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其中通讯员单独采写、或通讯员与记者联合采写的共有9篇(件)。海安县通讯员刘宁采写的小故事《深情》,不仅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而且还获得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报通讯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编辑的水平再高,本事再大,  相似文献   

8.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9.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0.
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同仁议论议论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若不避“拔高”之嫌,我希望拙作《留得三分在明年》(编者注:此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被看作一篇解释性报道。在此,想就这一类报道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刚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我更乐意去做那些有情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的文章,诸如人物专访、新闻故事、事件性报道、以及函义不甚确切的“报告文学”之类,满肚子热望人家夸一声“你的报道有文采”。但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11.
笔者共同采写的《出租车上发现蹊跷巨款》系列报道荣获2001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此前该报道已相继获得了2001年度宁波市好新闻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商报好新闻一等奖。面对这些荣誉,回想起当初采编这则新闻时的甜酸苦辣,至今依然难忘。发现线索穷追不舍去年4月18日下午,记者陶莲香接到鄞县公管所一位通讯员的电话,称有出租车司机捡列3万多元现金,“数额巨大,可以作为拾金不昧来报道”。  相似文献   

12.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13.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纪事     
本刊讯据四川《新闻界》杂志记者报道:第六届全国好新闻定评会议,于5月21日在成都结束。经过四天的定评工作,从全国报纸、通讯社、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广播、电视复评入选的优秀作品中,评出了1984年获奖新闻作品二百零八篇(组、幅)。其中包括我区第一次获得等级奖的三篇作品。定评会由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长胡绩伟主  相似文献   

15.
《他们是工厂的主人》这篇短新闻是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江苏快讯”的播出稿,在一九八二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广播电视部分)。该文无论从新闻题材的选择,还是到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堪称新闻佳品。记者以敏锐的触角,从通棉一厂纺织女  相似文献   

16.
第六届全国好新闻评选的复评、定评工作,历时十五天,于5月21日在成都结束。评选出的1984年好新闻作品共208篇(组、幅),其中特等奖7篇,一等奖51篇,二等奖66篇,三等奖84篇。全国好新闻评选活动是由《新闻战线》编辑部、首都新闻学会倡议,从1980年开始的,每年举办一次,到今年共评选出好新闻作品一千余篇。这批优秀作品,是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纪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前进的足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振兴发展的景象,也为新闻改革和新闻研究以及新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全国好新闻评选受到了各新闻单位、广大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爱好者的关注。本刊记者在定评会议结束时,访问了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长胡绩伟同志,请他就这届评选和今后如何改进评选工作,发表意见,谈谈设想:  相似文献   

17.
1982年,《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两篇会议消息能获全国大奖,这的确令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会议都有固定的程序,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的新闻,很难不受它的制约。因此,会议报道常常格式化,像“八股文”,不用说拿全国大奖,恐怕在地市级党报好新闻评选中得个末奖都极难。  相似文献   

18.
要当好舆论监督记者,就要一身正气。有了人民的认可和好评.一切也就乐在其中。1984年进入新闻队伍以来,我共写批评报道367篇,基本上都被本报和上级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94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63篇被《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新闻单位采用。每年基本都有编采的舆论监督稿件在中央、省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回顾几十年来的舆论监督实践,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疆日报记者汝炳荣、刘旭平、金瑞涌合写的深度报道《“○”的震颤》等四篇一组荣获自治区1987年好新闻特等奖和全国1987年好新闻三等奖。这是汝炳荣同志撰写的采写体会文章。  相似文献   

20.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1,(Z1):46-47
我采写的消息《四名暂住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最近获得了广东新闻奖三等奖和深圳新闻奖二等奖及深圳市人大好新闻三等奖。不少朋友问我:你是跑共青团、妇联线的记者,何以能抓到这条新闻呢? 其实,这条新闻恰恰来源于团组织的一次会议,来源于会上领导讲话时脱稿而出的一句插话。 去年4月29日,应深圳市宝安区团委邀请,我去该区采访宝安区青年工作会议。会议8时30分开始,同行中的不少文字记者拿到会议材料后,在9时前就已陆续离去。我呢,想趁此机会了解一下该区团组织“五四”期间有哪些活动,也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其它新闻。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