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7日抵达华盛顿,同里根总统签署中导条约。美国对这件大事有什么反应呢?记者发回的特写《首脑会晤前夕的华盛顿》(见1987年12月7日《新华社新闻稿》),就这一问题作了回答。美苏首脑会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美国公众更不例外。记者通过描写12月5日的公园集会的盛况说明首脑会谈的重要。“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3000人……在白宫对面……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苏联驻美国使馆,……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苏联使馆,  相似文献   

2.
整整7天的亚洲行,美国总统奥巴马给韩国预留了20个小时,所以他必须直奔主题。奥巴马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会谈的时候,两位首脑对韩美同盟赞不绝口。比起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算是友情的华丽恢复,更重要的是,首脑会谈还出现了美国总统特使访朝这一爆炸性新闻。  相似文献   

3.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4.
美苏首脑冰岛会晤是去年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之一,我当时在现场采访,开阔了眼界,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一、倾刻间冰岛首府成了世界新闻界注意的热点去年9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宣布将于10月11、12日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举行预备性会晤,为美苏首脑第二次正式会晤作  相似文献   

5.
美苏首脑冰岛会晤是去年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之一,我当时在现场采访,开阔了眼界,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一、倾刻间冰岛首府成了世界新闻界注意的热点去年9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宣布将于10月11、12日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举行预备性会晤,为美苏首脑第二次正式会晤作  相似文献   

6.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尔在一九七二年五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基辛格提问关于美苏高级首脑在莫斯科会谈的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  相似文献   

7.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8.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9.
参观白宫时就打算写点感受,因为那里毕竟是世界上唯一向游人开放的国家首脑办公地。回国后整理材料,又太多太杂弄不出头绪。和一位在铁路当工人的同学聊起白宫,没料到他却冒出惊人之语:“在美国当总统,不是什么好工种!”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布什的前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的脾气很容易与人发生摩擦,他的霸道作风从布什任命他为办公厅主任以来,就不断遭人诟病。记者们称他是“白宫大螃蟹”。半年前,在白宫玫瑰团,总统布什签署民权法案的典礼刚刚结束,许多记者的录音机都还没有关掉,苏努努  相似文献   

11.
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结束已有月余。我与本社驻曰内瓦分社记者任正德同志、驻莫斯科分社记者唐秀山同志一起采访了这次重大的国际事件,报道固然不尽理想,但回顾那马不停蹄的日日夜夜,却有一番甘苦滋味在心头,历久难忘。随机应变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午,我到达日内瓦。当天晚上,里根总统的专机抵达日内  相似文献   

12.
哈佛大学放寒假了。尼曼新闻基金会主办的记者进修班也停止了活动,我们乘隙来到华盛顿度假。我们的朋友,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苏珊·歇弗,特地打电话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参加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她说,白宫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欢迎中国的尼曼研究员(Nieman fellow)去。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半,她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白宫西北门等我们。那天正是里根第二任总统就职典礼后不久,两旁人行道上搭的观礼台还未拆去,我们弯弯曲曲地走到了白宫。迎面走来一群美国记者,我们一眼就瞥见了当前美国最红、家喻户晓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女记者黛娜·索耶。她在里根和蒙代尔为竞选而举行的电视辩论会上,被挑选为向总统提问的记者。黛娜穿着朴素,慢慢地走过来,和其他记者一起,冒着严寒  相似文献   

13.
不寻常的杂志1985年10月9日,美苏首脑日内瓦会谈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一份名叫《国家利益》的杂志在美国问世了。该杂志很快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注意。《华盛顿邮报》(10月9日)《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7日)、《时代》杂志(10月24日)等美国有影响的报刊份撰  相似文献   

1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艳在2010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上刊文,结合奥巴马执政以来召开的总统记者招待会实例,梳理了美国记者,尤其是白宫记者的提问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一是多个问题,环环相扣。白宫记者的提问通常都有两到三个问题组成。每个  相似文献   

15.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布什,从5月30日到6月3日在华盛顿举行两人之间的第二次最高级会谈,在裁军和双边关系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并着重就德国统一和统一后欧洲格局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锋。华盛顿会谈,被称为冷战后超级大国的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为报道这一重大国际事件,来自美苏和世界各地的5500多名记者云集美国首都,人数之众,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新闻界的又一场大会战。从马耳他到华盛顿并非坦途  相似文献   

16.
美国前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曾经提到"白宫记者团是任何人所能遇到的最难缠、最尖利、最多疑的一票人马,他们是这个行业的精英."[1]而白宫的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则是白宫记者们和发言人斗志斗勇、互相博弈的最佳平台.笔者拟结合奥巴马执政以来召开的若干场总统记者招待会实例对白宫记者的提问技巧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刚刚起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NOBU 《航空档案》2010,(5):18-27
“八之翼”的诞生 1939年9月.德国进军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之后,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契机,美国也宣布参战。在宣布参战后的1941年12月23日到1942年1月14日之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古尔在华盛顿举行了首脑会谈。这次被后世称为。  相似文献   

18.
对一些常驻第三世界国家的中 国记者来说,采访驻在国总统不算太难,有的可能相当容易。但要采访世界超级大国的总统,这简直比登天还难,除非碰到非常特殊的情况。在中国常驻美国的记者中,我们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机会在白宫采访了当时正受莱温斯基性丑闻困扰的美国总统克林顿。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发生在l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消息公布后,我们立即向白宫提出采访克林顿的要求。但我们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因为克林顿在这以前几乎没有接受外国记者专访的先例。一位政府官员还私下对我们说,蒙…  相似文献   

19.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媒介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迅猛前进。作为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原是无可非议的普通常识。可是,有些人却怀疑地问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世界,各种影像、音响宣传材料及电传、传真文字稿呈现在你眼前,新闻信手拈来,俯首皆是,难道记者还必须以采访作为获得新闻的主要手段吗?笔者认为:采访手段和形式尽管变化多端,但深入第一线采访是记者的天职,仍然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请看事实: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9,000多名而记者却有14,000多名,记者比运动员还多。采访1987年美苏首脑华盛顿会谈和1988年苏美首脑莫斯科会谈的各国记者都各达数千人。“热点”地区的重要事件也引来有增无减的记者群。不但电视、电台、摄影等音像记者在增加,文字记者的采访队伍也在扩大。这就说明,各国新闻机构越来越重视现场采访,以便提供更多、更快、更好、更具特色的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新闻界,如果仅依靠第二、三手材料去写作,甚至甘当“文抄公”,是没有前  相似文献   

20.
1948年美国大选,杜鲁门总统从白宫赶往其家乡投票,有一批记者先生追到总统家中,竟没有见到总统。后来碰到总统时,一位记者就问他一路发生了什么事,杜鲁门总统回答“:有一辆警车要我们停下来,看样子仿佛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经过这小城。”杜鲁门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