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历代有关<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品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有关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的、时代的、宗教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一、对传统看法的质疑,推论还是分析《哈姆莱特》的主题是什么,不加深思即可回答:复仇,哈姆莱特是个复仇者。历来学者大都以此为前提来评论哈姆莱特的悲剧的,不论是肯定这个悲剧的意见,还是对此剧提出异议的意见。自这出悲剧诞生之日  相似文献   

3.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史”、“古剧”本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载于丹麦历史家莎克索·格拉马提卡的《丹麦史》(约十二世纪末),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相传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基特把它编成悲剧《哈姆莱特》,以血腥的个人复仇为主题。在古史传说影响下,莎士比亚根据基特作品改编的同名悲剧也写王子复仇,但他认为复仇行动应出自锄奸除恶的正当目的,必须赋有重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在《哈姆莱特》中,读者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所发展。《哈姆莱特》的情节中"发现"和"突转"不是同时发生,更突出了悲剧效果。哈姆莱特的悲剧也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从《哈姆莱特》的结尾来看,这部悲剧也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深受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影响,然而他是以扬弃的方式对悲剧理论继承的,并在作品中加入与他所处时代相契合的独特风格.本文从"情节整一律","悲剧人物论"和"悲剧‘净化'说"三方面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进行分析,以达到帮助理解亚里士多德部分悲剧理论和<哈姆莱特>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驳离.哈姆莱特在失去精神归宿后,又失去了现实的有力支撑,理性和信仰的双重缺席,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驳离,哈姆莱特在失去精神归宿后,又失去了现实的有力支撑,理性和信仰和双重缺席,造成了哈姆莱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1.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性爱情是<哈姆莱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本文通过对奥菲利娅的女性主义分析和对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们的悲剧性爱情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3.
(二)重点掌握悲剧《哈姆莱特》 1.思想内容。该剧取材于《丹麦史》和以前在英国上演过的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为基本情节,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①以王宫内外为背景,围绕着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描绘出英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图景:危机四伏,民怨沸腾,正义被践踏,百姓遭受掠夺凌辱,统治集团道德沦丧,利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72):12-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7.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哈姆莱特》的评论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本文对五种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哈姆莱特》剧本本文,提出观点:哈姆莱特性格深处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这两种文化因素制约的两种价植系统,这两种矛盾性的因素的并存使哈姆莱特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选择时无所适从而且常常错位,这是哈姆莱特悲剧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联系文艺复兴这一特定时代以及与《哈姆莱特》相关的作品,提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它的英雄也因此是悲剧性的。这种文化蜕变的悲剧在人类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哈姆莱特的悲剧对读者具有永久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对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是哈姆莱特为什么在复仇过程中一再踌躇的问题。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却很少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我国,虽然早有文章涉及,但专门谈此问题的文章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众所周知,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深刻、行为勇敢的青年。在接受了父亲鬼魂的托付之后,他决心杀死克劳狄斯,为父复仇。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哈姆莱特还没有采取果断的复仇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