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整数环上的一元多项式环中,有一个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任意一个n(≥1)次整系数多项式都能表成两个n次不可约的整系数多项式的和。这个命题有人称为整系数多项式的哥德巴赫定理。本文对这个定理给出了一个有别于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多项式理论是高等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研究有理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有下述定理:设f(x)=a_nx~n+a_(n-1)x~(n-1)+……+a_1x+a_0是n次整(数)系数多项式,如果有一个素数P,使:  相似文献   

3.
定义:若实系数n次多项式 f(x)=a_0x~n a_1x~(n-1) … a_(n-1)x a_n 当x取任何整数时,多项式f(x)的值皆为整数。则称F(x)是整值多项式。关于整值多项式的知识在有关书籍上已有论述。但所给判定方法及其证明既非初等且表述冗长,运算复杂。有的还需要巧妙的变形与详尽的讨论.这里介绍一个判定定理,把整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整系数多项式的整数根,有如下定理: 1.给定整系数多项式 f(x)=a_nx~2+a_(n-1)x~(n-1)+…+a_1x+a_0 (a_0≠0)如果r是f(x)的整数根、则r必是a_0的因子。由这个定理虽然可确定f(x)的可能的整数根的范围,但在某种情况下,范围是比较大的。所以有必要把这个“可能零点”的个数尽量减少。《中学数学教学》1983年第2期发表的“整数根定理的改进”一文,对定理1作了改进。使可能的整数根的范围大大缩小。该译文的定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设 f(x)=a_0x~n a_1x~(n-1) … a_(n-1)x a_n是n次实系数多项式,如果当x取非负整数值时,f(x)都是整数,则称f(x)是整值多项式。一个多项式什么时候是整值多项式呢?本文介绍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先介绍一个引理。引理。设f(x)为n次多项式,则f(x)能唯一地表示成下面的形状:  相似文献   

6.
多项式理论是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多项式方面的问题常常被用作数学竞赛的试题.本文仅就数学竞赛中求解满足某些条件的多项式归纳几种方法介绍如下.1.从分析根的情况入手设n∈N,a_0,a_1,…,a_n∈C(或R,或Z)且a_n≠0,称f(x)=a_nx~n a_(n-1)x~(n-1) … a_0(1)为复(或实、或整)系数一元n次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常记为degf(x)=n.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叫做零次多项式;系数a_0,a_1,…,a_n全为零的多项式叫做零多项式.若数x_0满足f(x_0)=0,则称x_0为多项式f(x)的根.由代数基本定理:复系数一元n次多项式f(x)有…  相似文献   

7.
一、用矩阵分解多项式的一次因式:定理:n次多项式f(x)=a_0x~n+a_1x~(n-1)…+a_n在数域R中有一次因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秩为1的2×n阶矩阵A=(a_0 a_(11) a_(21)……a_(n-2.1) a_(n-1.1) (a_(12) a_(22) a_(32)……a_(n-1.2) a_n)  相似文献   

8.
由高中代数(甲种本)第三册第19页的定理:“复系数一元n次方程在复数集C中有且仅有n个根(k个重根算作k个根)”,可以引出推论: 使复系数多项式f(x)=a_0x~n a_1x~(n-1) … a_n之值为零的相异x值如多于n个,则a_0=a_1=a_2=…=a_n=0(即f(x)≡0)。(*) 推论(*)易由反证法证明。因为若a_0≠0,则由定理可知,满足f(x)=0的不同x值最多有n个,这与己知使f(x)的值为零的不同x值多于n个相矛盾。所以,a_0=0。同  相似文献   

9.
多项式有一个重要的定理: 如果使多项式f(x)=a_0x~n+a_1x~(n-1)+…+a.的值为零的不同x值(在复数域内)多于n个,那么a_0=a_1=…=a_n=0。(即f(x)≡0) 这个定理很有用。下面我们只就它的最  相似文献   

10.
多项式这一概念,应如何理解?北大编《高等代数》是这样定义的:设x是一个符号(或称文字),n是一个非负整数。形式表达式 a_nx~n+a_(n-1)x~(n-1)+…+a_1x+a_0 (1)其中a_0,a_1,…,a_n全属于数域P~*,称为系数在数域P中的一元多项式,或者简称为数域P上的一元多项式。既然x是一个符号,因此x,x~2,…,x~n以及式子a_nx~n,a_(n-1)x~(n-1),…,a_1x与连接这些式子的符号“+”,都应看作没有赋予  相似文献   

11.
当x为非零有理数时,应用综合除法和余数定理求有理系数整次多项式 f(x)=a_nx~n+a_(n-1)x~(n-1)+…+a_1x+a_0(a_n≠0) (1)的值总是可行的,有时还比较简便。但当x=3+2~(1/3)/2或2-3~(1/2)i一类无理数或虚数时,简单地用综合除法求(1)式的值就不可行了。计算这类值通常采用代入法,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合并(同类项或同类根式)、化简。但当n值较大时,用这种方法计算很  相似文献   

12.
1559年,法国数学家韦达提出一个关于一元n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设方程a_0x~n+a_1x~(n-1)+a_2x~(n-2)…+a_(n-1)x+a_n=0的n个根为x_1,x_2,…,x_n,那么x_1+x_2+…+x_n=-(a_1)/(a_0)x_1x_2+x_1x_3+…+x_1x_0+…+x_(n-1)x_n=(a_2)/(a_0)  相似文献   

13.
问代数基本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代数基本定理的内容是:每一个复数域上n次代数方程 f(x)=a_0x~n+a_1x~(n-1)+…+a_(n-1)x+a_n=0(a_0≠0,n≥1) (1)在复数域中至少有一个根。问它有哪些重要推论? 答它的重要推论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将一代数定理的应用介绍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定理] 已知a_0+a_1+a_2+……+a_(n-1)+a_n=0,求证:一元n次方程a_0x~n+a_1x~(n-1)+a_2x~(n-2)+……+a_(n-1)x+a_n=0(a_0≠0)有一个根为1。证明:(略)下面谈一下这个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方程(m+1)(x~2-x)=(m-1)·(x-1)的两根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求m的值。解:原方程变形为(m+1)x~2-2mx+(m-1)=0,由题设知m+1≠0,但m+1-2m+m-1=0,∴此方程有一个根为1。而原方程两根绝对值相等、符  相似文献   

15.
在王高雄等人编的《常微分方程》的教材中,常系数齐线性方程y~n a_(n-1)y~(n-1) …… a_1·y a_oy=0的n个线性无关的特解及非齐线性方程y~n a_(n-1)·y~(n-1) …… a_1·y a_oy=e~(λx)·A_m(x)的特解的证明过程有一定的技巧性,本文介绍的证明方法没有用到变换的方法,证明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16.
韦达(Vieta)定理揭示了一元n次方程的根和系数的关系,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一般表法是: 如果一元n次方程 a_0x~n+a_1x~(n-1)+…+a_(n-1)x+a_n=0的根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经典的Cayley-Hamilton定理,给出了矩阵core-EP逆和DMP逆的多项式方程.设奇异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为p_A(s)=det(_sE_n-A)=s~n+a_(n-1)s_(n-1)+…+a_1s,则f_A(A~⊕)=0和f_A(A~(d,+))=0,其中f_A(A)=a_1x~n+a_2x~(n-1)+…+a_(n-1)x~2+x,A~⊕和A~(d,+)分别是A的core-EP逆和DMP逆.并进一步讨论了A~D∈C_(n,n)和A~⊕∈C_(n,n)的特征多项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零多项式     
设R是实数集,则R上x的一元多项式一般可定义成: a_nx~n+a_(n-1)x~(2-1)+…+a_1x+a_0 ①此处a_1∈R(i=0,1,2,…,n)。n,n-1,…,是非负整数。多项式①可用符号f(x),g(x),…等记之。若a_n≠0,则称多项式①的次数为n。基于这个定义,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课本《代数》第一册提出“数零称为零多项式,我们不规定它的次数”。显然,这一讲法是合理的,与a_n≠0的要求一致。我们可用R[x]来记R上面x的一元多项式的全体,零多项式(以下简记成0)在R[x]中关于多项式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具有性质:任意f(x)∈R[x]有  相似文献   

19.
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常微分方程组编的《常微分方程》教材中,在解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L[x]=a_1x a_1x′ … a_nx~(n)=0(1)和非齐次方程L[x]=a_0x a_1x′ … a_nx~(n)=f(t)(2)时都要用到这一变换。我们在教学中觉得把常系数线性方程经过变换x=e~(λty)后的结果写了出来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较妥。这样在常系数线性齐次方程的特征方程有重根时解的讨论和非齐次方程(2)右端函数为f(t)=e~(λty)(t)(P(t)为m次多项式)的待定系数法的研究中都很方便,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即引入下面的定理。  相似文献   

20.
代数基本定理说的是:次数不小于1的多项式 P(Z)=a_0Z~n+a_1Z~(n-1)+…+a_(n-1)Z+a_n (a_0≠0) 至少有一个复数根。关于此定理的证明,早在1799年高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已给出。将近二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定理给出了许多不同证明。从所见到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