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其第一个步骤是验证当n=n0(n0∈N)时命题正确;第二个步骤是假设n=k(k≥n0,且k∈N时命题正确,进而推出n=k 1时命题也成立.其重点是在第二个步骤上,因此不少书本在作略证时往往只出现了n=k 1时的推理过程,这是为了节省篇幅.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第一个验证的步骤.现通过数例,说明如何正确完成第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由个别到一般或由特殊结论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式叫归纳法。归纳法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与正整数n相关连的归纳法又称数学归纳法。不少物理问题涉及到正整数n。比如碰撞次数问题。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不少教师和学生使用归纳法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甚至一些教学资料也犯同样的错误,先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3.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教学中一个传统的重点和难点,是一种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推理论证方法,没有它,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难以求证.同时,其思维方式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价值.但这种方法是利用两个简捷的步骤证明。取任意自然数时无穷多种情况的正确性,十分抽象,因而初学者往往领会不过它的原理,机械套用证明步骤而导致错误.传统的数学归纳法教学是按教材的知识结构,从不完全归纳法引出数学归纳法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教学中学生常常提出这样一些疑问:在第一步证明中,为什么只验证。所取的第一个值,而…  相似文献   

4.
由个别到一般或由特殊结论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式叫归纳法.归纳法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与正整数n相关连的归纳法又称数学归纳法.不少物理问题涉及到正整数n,比如碰撞次数问题.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不少教师和学生使用归纳法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甚至一些教学资料也犯同样的错误,先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5.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有限次的验证、假设和论证,来代替无限次的事例的验证,达到严格证明命题的目的。也就是把从某些特殊情况下归纳出来的规律,利用递推的方法,从理论上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在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数学归纳法;不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或者在证明过程中不能“自始至终”(即证明步骤不完全);或者没有用到归纳假设,有的虽然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方法和步骤对命题进行了证明,也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理解了归纳法原理,对用数学归纳法所证明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数学归纳法证题过程中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忽视对起始命题的验算,曲解归纳定义,对归纳步骤形式的套用,循环论证以及用不完全归纳法代替数学归纳法,对出现错误的成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数学归纳法证题过程中常见的几种逻辑错误:急视对起始命题的验算,曲解归纳定义,对归纳步骤形式的套用,循环论证以及用不完全归纳法代替数学归纳法,对出现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数学归纳法,尽管反复讲解和做了很多习题,仍旧不能完全理理和灵活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只限于就一般证明方法来对待,学生依样画葫芦,死记硬背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显然,这种教学思路既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促使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是(1)证明当n取第二个值n0时结论正确。(2)假设n=k(k∈N,且k≥n0)时结沦正确,证明n=k+1时结论也正确。由(1)(2)可断定对于n≥n0的一切自然数n…  相似文献   

9.
选择题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相应的特殊作用:选择题不需写出运算、推理等解答过程,并且可以增加试卷容量,扩大考查知识的覆盖面;阅卷简捷,评分客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卷的效度与信度;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迅速选出正确答案,解题手段不拘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选择支中往往包括学生常犯的概念理解错误或运算推理错误,具有较大的“迷惑性”.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建构主义数学观的兴起,对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义有了新的认识.Newman认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想得到正确答案,必须扫清一系列障碍,其中的任何失误均会影响解题过程。导致解题的最后失败.在此意义下.Newman从解题过程角度提出错误的层级(Hierarchy),将其分为5个水平:阅读(Reading)、理解(Comprehension)、转换(Transformation)、加工技能(ProcessSkill)、编码(Encoding).理解错误指的是没有掌握问题中所含信息的意义.操作技能的错误指的是与算法有关的错误.编码错误指的是书写错误,如笔误等.戴再平先生从解题结果的角度把解题错误分为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和心理性错误.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A版4-5第四讲第一节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并能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它将一个无穷归纳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是促进学生从有限思维发展到无限思维,并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再次,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本文试图探究初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矫正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谢鑫 《湖南教育》2006,(12):23-23
一、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对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就初中学生而言,造成解题错误的干扰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朱文 《考试周刊》2011,(46):86-86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居独特地位,它在教学中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归纳法本身"可靠性"的怀疑,二是运用归纳法证题时易出现"假证明"。一、数学归纳法的结构——演义与归纳的辩证统一如果把特征的命题简记为,则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一般步骤是:(1)证明:真;(2)证明:S(k)真圯S(k+1)真;(3)结论:真。  相似文献   

15.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理解它的实质,不理解数学归纳法两个步骤的作用,而是死套它的步骤解题.为了使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这种重要的证明方法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我在“第一课时”中介绍了归纳法,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归纳法及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在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加强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一、复习: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数学归纳法?由学生回答。二、…  相似文献   

16.
胡望秋 《时代教育》2007,(6Z):106-106,102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不可避免,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笔者就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误区谈一谈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高考中,绝大多数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解题错误(或失误).这些错误除考生的心理因素外,常见的主要错误及原因还有以下5种:(1)审题不严谨导致解题错误;(2)运算能力欠缺或变形方法不当导致解题错误;(3)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缺漏导致解题错误;(4)数学方法使用不当导致解题错误;(5)思维过程不严谨导致解题错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十分强调推理的严谨性,遵循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固然重要,但一切都依赖它显然是不够的.从数学发展史看,在数学的每一个重大发明过程中,除演绎推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合情推理.因此,忽视合情推理而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势必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从这个角度与意义上讲,在教学中,除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外,还应注意培养合情推理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P(n)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有限次的验证、假设和论证来代替无限次(或多次)的验证,从而达到严格证明命题的目的.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P(n)的步骤是:  相似文献   

20.
《数学归纳法及应用举例》第一课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归纳法的意义. 2.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 2.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