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冬秀 《成才之路》2010,(22):I0008-I0008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实践中,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中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需要”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愿望和欲求,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这种需求反映一旦被人意识到,就变成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行为的最终归宿。当一个人有某一需要而又渴求获得满足时,就会引起内心的紧张状态,这种内心的紧张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去寻求满足这种需要的相  相似文献   

4.
根据文字题的句式特点及其叙述的形式来分,一般可分为“求果式”、“求团式”两种类型.下面举例谈谈这两种类型题的特征及解法.一、求果式求果式是告诉计算的条件,要求结果.这类文字题一般采用列式求解的方法.解题时,  相似文献   

5.
汪建英 《云南教育》2003,(34):28-2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事物的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就会对知识主动追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出现“灵感”。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面对许多事物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学有价值的数学,学有意义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些新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践?如何把理念变为行动?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期望,有证实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时还希望体会到创新的快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有问题、有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相似文献   

9.
辜汉桥 《湖北教育》2000,(11):18-19
课前预习使学生在心理上从学习的开始就处于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围绕着要学习的新知识,构置出“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用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励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预习是一种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0.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哪种问题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而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若学生处在积极状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探求知识;若学生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厌烦,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本文就如何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谈几点看法和体会。一、“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求知情境,把教材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课题,转化为学生的欲望和需要。在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这样,可打破原来的“沉闷”,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地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2.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索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强烈需要。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自主发展呢?一、激发探索学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4.
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人是有心灵、能反思的动物,精神上的诉求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人固然需求物质生活,但人本质上需要的乃是精神的安慰。然而,在外物的驱使下,人日益陷入了各种欲求组成的场域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自我,无疑此乃“生活”的一种颠倒。回归人之自我,需要关照内心的精神世界,需要“思”。“思”也许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是我们感悟人生、获取意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上好每一堂课,上好一堂很好的探究性课,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表现在他们学习数学的亲历亲为中,在应对问题、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人不仅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生理需要,而且能从中获取精神心理需要。美感正是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快感。“审美距离”是审美的前提。审美主体从对象中直观出的审美意蕴既不是对象本身固有的,也不是主体“移入”的,而是主体审美思维在其心理上能动地感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开发学生的研究性潜能,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促使学生参与实践,使之带着问题围绕主题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自然课上,我布置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查阅资料,研究一种珍稀动物。结果交上来的研究报告让人耳目一新。有一位学生关于蓝鲸的研究报告是由四张活页纸合订而成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鼓励他们去“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