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发展。结果显示:高效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方式;高效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交往范围,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个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优化班级建设的各个要素,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达到最优整合,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培养基础;其次要充分运用组织的“流动性”,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再次要以多样化的评价为活动导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后要营造张弛有度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高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文章阐述新高考与学生多元发展的关系,分析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路径,尝试构建普通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指导模式,提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关注学生发展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二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三是拓宽学生发展通道,实现学生成长路径多样化;四是构建全方位支持系统,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克龙 《化学教与学》2023,(3):17-20+88
日常课堂中难以落实素养发展评价的根本原因是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不具有素养发展评价功能。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与同行分享素养发展评价的问题设计四个策略:问题设计指向学习目标达成,为学生素养发展评价护航;问题设计指向学生增进学科理解,为素养发展评价提供可视化思维;问题情境设计来自真实情境,为素养发展评价提供表现场域;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为全体学生素养发展评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贾隽 《农村教育》2005,(9):46-46
一、勘工俭学对普及教育的战略意义 1、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素质教育的要义,一是以适应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二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三是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勤工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手段。勤工俭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锻炼场所。  相似文献   

7.
一、班级教学管理特点 通过有效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教师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他们认为班级教学管理的特点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能够促进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的获得;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给学生提供身心发展的空间;有良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允许学生发展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8.
潘红 《天津教育》2005,(7):29-30
“发展现代学校文化,构建研究型品牌学校”是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近三年的办学目标。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我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设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以及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案例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行为及其与学生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样本学生中超过八成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相较而言,女生、二年级学生、文科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度更高;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参与动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对其道德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研究结论提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携手合作,在课堂内外围绕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历了计算机早期教育、计算机应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不同发展阶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专业化的中小学学科教师与教研队伍。审视当下,国内外信息科技教育主要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聚焦计算思维,关注学生面向真实问题解决;凸显数字素养,引导学生形成信息社会责任;强化实践探索,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展望未来,信息科技教育的设计逻辑应遵循: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性需求;覆盖全体,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规律,构建适恰的学科实践。  相似文献   

11.
数学作业的设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数学日记是一种书面的跨课程写作形式,是对数学学习经验的提炼,能使学生获得对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它能有效开启学生的话言智能,促进数感和语感的协同发展;开启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使他们学会反思;开启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启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展现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2.
张志敏 《上海教育》2006,(9B):57-57
学生发展的关键词是发展,为学生发展的关键有三个要素:持续发展。主体是学生,“本”是指导思想。我认素质的发展,即内涵发展;个性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13.
陶扬 《天津教育》2011,(1):29-31
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更好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展现教学特长的需要,为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提供机会:还能更好地满足学校凸显办学特色的需要,实现学校整体发展。我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及石景山区“打造首都CRD,建设北京新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我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现统领区域教育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倡教育服务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以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新教育理念统领学校发展,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区把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现代标准化学校达标标准,作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创新发展的重要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5.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为高校灌输论提供了机遇,也构成了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灌输主体队伍;利用网络,改进灌输手段,开辟灌输教育新领域;加强对学生深层次教育,培育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促进网络时代下高校灌输论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我认为,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能够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肖川 《河北教育》2005,(22):14-15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我认为,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他能够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8.
论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坭兴陶的传承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政策措施保障体系。从宣传推介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理念与舆论保障;从资源管理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从培养和引进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人才保障;从市场营造和管理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环境保障;从行业扶持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动力保障;从创新设计创作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产品开发保障;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入手,为保护和发展坭兴陶提供组织和工作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电视教材是较为先进的教学媒体,特别适用于职业技术培训。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直观地表现事物和内部现象,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得到充分感知和启迪;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教材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它有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它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三个新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实际上要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思维构造空间,从而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