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弹琵琶”在企业王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愈来愈激烈,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企业生产经营如何方能获得成功,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创新总是绝对的。如运用“反弹琵琶”之法,即逆向思维,思人所未思,用人所未用,创造独特的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
■李艾什么是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思索考虑。思维是大脑的主要功能,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思维,尤其是搞发明创造,更需要思维,不但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等,而且更需要全向的立体思维。立体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对事物进行立体的思索和考虑,它是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考虑问题并进行发明创造的一种思维。如,人们现在利用楼顶建立的“空中菜地”,“空中花圃”等,就是立体思维的具体运用。为什么搞发明更需要立体思维呢?从事物的客观性看,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必须用立体思维。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16到19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都是建立在"实体"思维的基础上的。近代科学的辉煌,实际上就是关于"实体"科学的辉煌。但随着"实体"科学所遇到的问题和危机,20世纪4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信息科学技术革命,一反经典科学的"实体"性思维传统,它是建立在"关系"性思维基础上的。从对事物"实体"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关系"的认识,这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认识到的。  相似文献   

4.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兴起,一改传统线性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宏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新的思考“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是否还可以进一步认识?文章通过分析非线性相互作用在系统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非线性是系统复杂性之根源,是系统结构有序化之根本,是人类创造性思维之源泉,是事物运动发展之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天地万物间的事物虽各不相同,但总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利用这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已知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来推断其他事物的“相似的未来”。选种推断,在自然领域曾经屡试不爽,但是在社会领域,虽然社会历史有时会有“惊人的相似”,但就总体而言,“未来的相似”却大打折扣,因为社会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那么,相似性原理能否应用于社会预测?如果能够.它会有哪些局限性?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参加《请你动手动脑》科普展活动,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亲身体验了作者的思维方式及其成功的巧妙之处,也使我懂得了往自己的脑袋瓜中“装备”更多更优秀的思维方式是多么地重要!如云轮的作者巧妙地抓住了滚动的要点:重心在同一高度用力最少,进行了逆向思考,一改往常“圆的东西在平面上滚”的方式,大胆创作,使正方形轮子在圆形路面上也能省力地滚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逆向思维”,其最大特点就是“路径反走法”,从相反的思考点出发,着手研究新的因素。“司马光砸缸”也正是给人这种启…  相似文献   

7.
不知打从何时开始,“创造”、“创新”、“发明”等词汇格外吃香起来,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创新成果”、“发明家”顶礼膜拜,无比崇敬。是的,我们随时随地只要睁开眼睛一看,哪一样东西不是人类创造的结果?且不说电灯、电话、电视这些了不起的人类智慧结晶,就是日常用的针头线脑、细微芥末的各种用品,哪一样不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发明积累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俄国文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是指采用创新的方式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化思维的制约,不断改变人们对既定事物的熟悉感受,缓解审美疲劳,从而使人们“感受到”曾经熟视无睹的事物的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人纷纷出来,手拿“伪科学”大帽到处乱敲:涌现出一批“反伪科学斗士”喝令天下,弄得学术界人人自危.道路以目。现就“伪科学”大帽问题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有和无,是相对而言,有“有”才有“无”,有“无”才有“有”,二者相辅相成。如,有“有氟冰箱”,也有“无氟冰箱”;有“用电的冰箱”,也有“无电的冰箱”等等。本文所说的,在“无”字上作文章,就是相对“有”而言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带“无”字的产品亟待开发。如,人们穿的袜子,虽然品种繁多,但都存在着穿后有脚臭味的问题。人们盼望将“有臭袜”变成“无臭袜”,穿着舒服,又无异味。再如,现在有寺庙的旅游景点,有人烧香拜佛,烟雾弥漫,污染环境。人们希望将“有烟香”变成“无烟香”,让它既能满…  相似文献   

11.
逆向发明法是一种运用逆向思维的发明方法,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反过来想”、“反其道而行之”。由于人们习惯于常规的正向思维,往往需要用智慧来突破常规思维,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及具体分析各种实际类型的逆向发明是必要的。一切事物的对立两面都是可以转化的,这是逆向发明法通用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通俗点讲就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朝相反的方向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本文试从概念、公式逆用、逆定理等教学及习题中的逆向变式训练等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讲,敦煌、云冈、龙门这三个名字是并不陌生的。十几年前,舞剧《丝路花雨》的上演,又使敦煌可爱的反弹琵琶女神普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敦煌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了。但是,如果要请一般人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石窟”,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石窟,似乎是比较难理解的名词,但如果要问大家  相似文献   

14.
直觉思维是最便捷的思维之路。在科学家产生的创新“顿悟”中,在诗人、文学艺术家产生的“神来之笔”中,在军事指挥家产生的“奇谋”中,在思想战略家产生的“豁然贯通”中,都证明有直觉及其伴随产生的灵感在起作用。无论在何种领域,其创新思维中的直觉和灵感均具有共性,这正是科学家李政道与艺术家联手,多次举办科学与艺术展览的原因。直觉和灵感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已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扩大人们认识空间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条件。直觉思维的特点直觉使人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从…  相似文献   

15.
创新思维,需要运用“奥卡姆剃刀”,披荆斩棘,推陈出新。 所谓“奥卡姆剃刀”,是指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威廉·奥卡姆的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如果对某一事物的解释不需要假设这种或那种实体,那么就没有理由去假设它。 威廉·奥卡姆在研究磁现象过程中,发现磁力作用毋需物体直接接触,由此推断亚里士多德关于力的作用必须接触的假设是不必要的,因而应该剃掉。这就是“奥卡姆剃刀”的由来。 “奥卡姆剃刀”作为人们创新的一种思维武器,曾受到大数学家罗素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在逻辑分析中是一项最有成效的原则,后来爱因斯坦又…  相似文献   

16.
邱学军 《科教文汇》2007,(3X):55-55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地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7.
这两种预测新思维是:预测的“模糊”思维,预测的“混乱”思维,它们对预测发挥各自的特殊功能。一、预测的“模糊”思维模糊思维产生于数学,同改进计算机有直接关系。众所同知,计算机回答问题是用“是”或“不是”来表示。这是因为,计算机是利用脉冲电路的开和关,即对应数学的1和0去工作。这样回答问题虽然明确,不模棱两可,但却过于简单。人们对它加以改进,使其能利用0-1之间的所有值来刻画事物。这样建立起来的数  相似文献   

18.
郭炜 《知识窗》2007,(1):25-25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哀、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君子谋划一件事,对这件事的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不是很难吗?这里“三不知”说得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时“始、中、终”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亢 《中国科技信息》2006,(19):335-336
常言道“态度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在日趋复杂的事物发展环境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态度对于事件成败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何谓“变革”?其英文为“Change”,原义是“弯曲”或“转动”,犹如寻找阳光的一棵树或长青藤。至少从公元前500年古希腊赫拉利克特的时代以来,“唯一亘古不变的事物就是变革”的看法就已经成了社会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