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们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不断探索高中体育教学的艺术,提出了实施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中新课程要求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进行模块教学,采用学分制;每位高中学生三年内必须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获得11个学分,才能毕业.模块教学的实施,使得很多同学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再加上每个模块,学生都要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投入增多了,所以学生的体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高中体育新课程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实施后的效果如何,能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本文通过系列问卷调查研究,来讨论高中体育新课程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变化.  相似文献   

3.
选项教学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水平五的授课形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更加清楚,他们对体育某个或者多个项目有了兴趣,并形成一种自己的特长了,水平五对他们进行选项教学是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天赋,打造终身体育的意识最佳时期。高中体育教学选项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不仅对课内的教学组织形式赋以新的内涵,而且对课前的分班组织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中体育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发生着根本变化,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探索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指导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做到的。一、实施多元化教学,提高教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和 实施中,对普通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高中体育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还要 加强对学生运动体能的培养。根据新课程标准体系,体育课程 教学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 力为首要教育目标,提高整个学习体系的体育价值。如何促进 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优 化和创新,已成为长期活跃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方向。 本文在详细分析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高中 体育课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中体育新课程目标要求让我们明晰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定位,以及高效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路方法。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体育教师,我觉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新课程目标要求所持的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之下,改善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堂实践的活动,构建高中体育教学的高效课堂。体育课堂教学不应该成为各练各的肢体锻炼,而应该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对于学生的一种体育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7.
白光青 《考试周刊》2014,(78):92-92
<正>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课改的目的及课程的要求?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以适应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课教学。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传授,教会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应发扬高中体育教学的哪些优点,为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服务呢?下面我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经验,谈谈新课标下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考。
  1.体会新课标,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和训练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就要更新教学观念,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同等的机会,带领学生体会体育本身的魅力,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中使用以后,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体育课模块教学,它的教学宗旨在于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模块教学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倡导的一种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有一个健全和健康的体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时间还不是太久,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在实行中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针对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我们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达到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推动了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体育课程改革。本文就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体育选项教学三年的课改实践,总结出打破年级界限进行篮球选项教学时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规律,为其他基层学校在实施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时灵活地采用教学组织形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高中体育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随着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提出,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浪潮汹涌而至。各地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积极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高中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要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体育理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传统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体育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高中体育老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实施更好的教学,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振江 《考试周刊》2012,(22):112-112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传统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在积极投身课改的具体实践中,我充分认识、感受到这些变化,对我的教学工作认识、教学习惯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课改的目的?课程的要求?怎样全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标推广实施以来,激发学生兴趣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体育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活高中体育教学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营造良好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营造良好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6.
林志阳 《考试周刊》2010,(7):145-146
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教学观念会比较保守,教学手段与方法相对落后。但我校比较注重教改教研.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我校于2005年开始实施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高中体育新课程三年来,虽然刚开始实施时,对课改产生一些误解,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最后还是成功的,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相似文献   

17.
高灿玉 《考试周刊》2013,(55):108-109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全面增强学生健康运动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体创造、社会交际的能力及体育竞争精神。这些都是传统体育教学无法实现的,而交互式教学策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则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增强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质的飞越。文章就中学体育交互式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高中新课改的目标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学习目标、学习水平以及课程评价上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进而做好课改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中新课改的目标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学习目标、学习水平以及课程评价上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差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进而做好课改工作.怎样抓好中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为了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体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新课标与大纲对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手段、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法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这些要求进行阐述,能指导体育教师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