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2.
今年元旦前后,电视屏幕上那位穿着破衣衫、戴着旧毡帽、拖着长辫子的"阿Q"又和观众见面了.千万观众除了对阿Q付之一笑之外,恐怕多数人无暇思考关于阿Q形象典型性的争论问题.笔者不妨在这哆嗦几句.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一-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但对小说中的阿Q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3.
孙卫华 《文教资料》2005,(34):76-77
阿Q和别里科夫同属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阿Q是鲁迅先生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写的小说<阿Q正传>里的人物,他的故事发生于辛亥革命前后,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别里科夫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1898年写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形象,他的故事发生在俄国革命前夕,反映了俄国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形象——阿Q.鲁迅通过对阿Q的悲剧描写,一直探寻到我们民族和人民的灵魂的最深处,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批判,无情地鞭挞了阻碍我们民族和人民前进的思想,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生路和死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为此,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中,特地写了“是非关系”一节,指出应当在弄清是非界限的基础上,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毛主席还引用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故事,要全党同志引以为戒。《阿Q正传》写的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个生活景况十分悲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农民。但是,由于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他起初对革命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生活在一个叫未庄的地方。未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这里有根深蒂固、戒备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有闻风而动、投机革命的“柿油党”;有留学回国的“假洋鬼子”、为富不仁的赵太爷,也有无家可归的阿Q。鲁迅假借这一个小镇,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表面的动荡及本质的凝固。辛亥革命的涟漪荡漾到未庄以后,赵秀才、假洋鬼子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他们所谓的“革命行…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共九章,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这两章是描写辛亥革命发生时,阿Q要求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经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地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这两章在《阿Q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第七章《革命》是情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写阿Q由沉醉于精神胜利,到萌发了朦胧的革命要求,开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胜利。第八章《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写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扼杀农民的革命要求,断送了辛亥革命的前途。  相似文献   

8.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9.
在<阿Q正传>里,当"举人老爷的船""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阿Q宣布自己"造反"以后,赵太爷等人遇到阿Q时,鲁迅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1.
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也曾一度“中兴”过.那是由小尼姑“断子绝孙”的骂声,导致了阿Q的恋爱悲剧,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也是小说内在线索的铺展.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中秋后阿Q的“中兴史”,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衬,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时的阿Q是发了财的.因此他又得到未庄人们新的敬畏.  相似文献   

12.
一阿Q的身世一直是个谜。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里这样写道:"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评论家们据此给阿Q划定了成分——雇  相似文献   

13.
在《阿Q正传》研究和评论中,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家反复争论的阿Q是什么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从何而来,阿Q的"革命"是何性质.小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应以这部杰作"成因"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重要前提.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写过一篇《阿Q正传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四、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丑恶形象《阿Q正传》除了成功地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以外,还紧紧地围绕着辛亥革命时代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这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形象.赵太爷是未庄的一个大恶霸地主,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人物.在辛亥革命到来之前,他依仗权势,一手遮天,在未庄称王称霸,对农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家常年雇有长工、短工,驱使人们日夜为之干活,当牛做马,在榨干人们的血汗以后又任意把人一脚踢走.赵太爷不仅是个贪吝无比的“吸血鬼,而且是个骄横跋扈、凶狠暴戾的“土皇帝”.他因为自己姓赵,就不准阿Q姓赵,他“满脸溅朱”地大骂阿Q: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剧变.这场伟大革命曾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类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药》、《阿Q正传》和《祝福》等,相当引人注目.这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包括鲁迅在内的辛亥革命追随者和领导者对民主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 鲁迅曾经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留日期间鲁迅便成为光复会的正式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曾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为辛亥革命呐喊助威.鲁迅后来回忆时也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迅速失败,鲁迅的希望破灭了,使鲁迅"感到迷惘,感到寂寞,感到无以救国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一、反常的心态阿Q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像压在大石头底下的草一样”的“沉默的国民灵魂”,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处境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想通过革命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可是阿Q又没有觉悟,对革命不理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一开始他对革命“深恶痛绝”。革命使举人老爷害怕了,使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慌张了”,这使他感到“快意”,便对革命神往起来。他的革命目的是报个人私仇,他的革命口号是:“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而他最后却认敌为友,自找绝路,可叹可悲。阿Q的不觉悟…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的风暴卷到未庄,一群鸟男女神情慌张,连赵太爷也对阿Q刮目相看: “老Q,赵太爷怯怯迎着低声叫。可是,革命风暴刚过,阿Q去找假洋鬼子,文章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蹩进去……”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怯怯”一词,为什么在不同语言环境里情不同呢? 诚然,“怯怯”一词,照词典解释,是害怕的意思。但若机械地按词典解释去理解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怯怯”,显然是不甚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写人记事这类文章,阅读时如何理清写人记事的关系呢?一、了解背景背景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环境,它对人物思想性格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其性格特征是非常典型的.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又不理解革命;他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又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成为了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的统一体.因此,他干了许多滑稽可笑的事,他为什么有这种“精神胜利法”呢?都与背景有关.鲁迅写《阿Q正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阿Q生活的未庄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  相似文献   

19.
《阿 Q 正传》为什么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原因之一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曲线心理描写。这里就高中课文《阿Q 正传》(节选《革命》、《不准革命》两章)作一浅探。作者是如何运用曲线心理描写,透辟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尤可笑实可悲的命运的呢?一、混惑而雀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活动的动机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状态,激励人去进行某种活动。阿Q 是无卧薪尝胆再图大事之志向.但是,他也有一般人困境求生之动机(欲望),而这种动机时时激励他“崛起”,阿 Q 生活的未庄传来辛亥革命的消息,起初,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之一鲁迅,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历史浓缩进了他的著作,在其《阿Q正传》中,通过小小未庄的博弈,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博弈模型,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