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笔者在一堂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题:“把含盐10%的盐水50克配制成含盐20%的盐水,应该怎么办?”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等一系列自主的学习活动,得出提高盐水含盐率的多种途径。现将有关本题的教学过程(片断)记录如下:生: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生: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去水。生:加入含盐高于20%的盐水。(同学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解答方法)生:方法一加盐,则说明原来盐水中的水没变,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水”这个不变量解题:50×(1-10%)÷(1-20%)-50=6.25。即再加入6.25克盐。生:方法二则将原盐水中的水蒸发掉…  相似文献   

2.
盐水不是水     
在一次教学视导检查时,笔者听了一节教学内容是第12册数学“正、反比例判断”的同步复习课,执教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这是小学六年级一道比较特殊的比例判断题,也是挖掘学生智力因素的一道极富分量的好题。通过课中巡察交流反馈的情况来看,有不少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  相似文献   

3.
盐水不是水     
在一次教学视导检查时,笔者听了一节教学内容是第12册数学“正、反比例判断”的同步复习课,执教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这是小学六年级一道比较特殊的比例判断题,也是挖掘学生智力因素的一道极富分量的好题。通过课中巡察交流反馈的情况来看,有不少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  相似文献   

4.
以下一题很能体现《新课标》精神,体现自主性和开放性。自主性:配制的方案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强求同一;开放性:有四种方法解答,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可用第一种方案解答只有两步;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可用第二种方案来解答四步;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用三、四两方案解答。题目及解答展示如下:题目:现有含盐20%的盐水150千克,要把它变成含盐25%的盐水,我们可以加一些盐,也可以蒸发一些水或用其他方法。请你从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案去配制,并算出制成的新盐水的重量。学生有四种配制方案。第一种方案:是蒸发水,抓住盐不变来解题。150×20%÷25%=…  相似文献   

5.
一次教学活动,我们听了一节关于“正、反比例判断”的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根据课堂交流反馈情况看,有的学生认为这道题不成比例,其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是指盐和盐水成正比例。而这道题是说“盐和水”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也有的学生说,盐加水等于盐水,盐和水是和的关系,它们不是积与商的关系,所以不成比例。这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盐和盐水成正比例,盐和水也是成正比例的!”于是,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说成比例,有的说不成比例,吵吵嚷嚷争论不休。教师沉思了一会儿,说:“…  相似文献   

6.
这是六年级的一堂复习课,复习内容是圆的面积。在临下课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我出示了一道题:如下图,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师:根据以上条件,你会求哪些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临下课,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了,可这道题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生1:我会求圆的半径。算式是:25.12÷3.14÷2=4(厘米)这个学生平时难得举手,今天却把手举得很高。为了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我第一个叫了他。师:非常好。不等我说完,生1又急不可待地举起了手:“老师,我还会。”于是我又叫了他。生1:我还会求圆的面积,算式是:3.…  相似文献   

7.
在讲完《时、分、秒》的新知识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早晨6:30起床,热早饭8分钟、烧开水20分钟、吃早饭7分钟。题目中哪些是时刻,在你的钟表模型中拨出这一时刻。哪些是时间?妈妈干完这些事共用多少时间?是几时?一会儿,同学们的模型上都拨好了6:30,并计算得出妈妈干完这些事需要35分钟,是7:05。我习惯性地问:“还有问题吗?”我的话还未说完,李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心里有些不快,本想假装没有看见,继续做下面的题,可他竟然  相似文献   

8.
[题目]有含盐率为20%的盐水60克,如果要将盐水的含盐率提高到25%,应蒸发掉多少克水或增加多少克盐?  相似文献   

9.
例8 甲、乙、丙3个容器中盛有含盐比例不同的盐水.若从甲、乙、丙中各取出重量相等的盐水,将它们混合后就成为含盐10%的盐水;若从甲和乙中按重量之比为2:3来取,混合后就成为含盐7%的盐水;若从乙和丙中按重量之比为3:2来取,混合后就成为含盐9%的盐水.求甲、乙、丙3个容器中盐水含盐的百分数. 分析:题设中有3种混合方式,但每种混合方式从各个容器中取出的盐水的重量都是未知的,我们可以引进辅助未知数,将这些量分别用字母表示. 解:设甲、乙、丙3个容器中盐水含盐的百分数分别为x%、y%、z%. 第一次混合从甲、乙、丙3个容器中各取出a克盐水,则有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代数的教学、复习或考试中,常有"浓度(或浓度配比)问题"出现.这类题学生难解,老师难教.我以为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方法去解答,能使教学变得简单,并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有含8%的盐水40千克,要配成含盐20%的盐水,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教学时,可先设需要加盐X千克,然后依题意,引导学生列成下面的表格:  相似文献   

11.
例1 将25千克盐放入100千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多少? 误解:25÷100×100%=0.25×100%=25%评析:盐水的含盐率=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100%。本题中,已知盐是25千克,水是100千克,故盐水的重量应是(盐 水)=(25 100)千克。正解:25÷(25 100)×100%=0.2×100%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竞赛辅导中,发现借助平衡思路,有些题可巧解. 例1 130克含盐5%的甲盐水,与含盐9%的乙盐水混合,配成含盐6.4%的盐水,这样配成的6.4%的盐水有多少克?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教学视导时,笔者听了一节“正、反比例判断”的同步复习课,执教者向学生展示的一组判断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这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课本中的一道比较特殊的比例判断题,也是学生迷惑不解、难于辨析的一道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小学教师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次“经历”:四年级语文单元测验,老师误将一位学生答对的题扣了分。卷子发下来,这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认为这道题这样答是对的,理由是……”老师重新看后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15.
华教授是个知识渊博的数学家,培养出很多高才生。有一次,他给上六年级的豆豆出了这样一道题: 把含盐率为5%的盐水400克,稀释成含盐率为2%的盐水,应加水多少克? 豆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做了出来。聪明的同学,你也来试一试吧!  相似文献   

16.
<正>在四川邛崃的一间教室里,我问孩子们:"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请举手。"全班一大半举起了手。我又问:"爸爸或者妈妈一方在外地打工的,请举手。"这次,几乎全部都举起了手。都在哪里打工呢?雅安、新疆、青岛、西藏、成都、韶关、北京……我问:"你们想没想去爸妈身边上学?"一个学生委屈地说:"我在家里哭,很想到妈妈那里去读书。妈妈说她那里没有我们的房子,就没让我去。"另一个学生说:"我去过,  相似文献   

17.
一处笔画引发的思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常用词语——梦寐以求。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字形,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示范。没想到,刚写完,就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您写错了!‘寐’这  相似文献   

18.
这天上课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计算下面各题(:1)273×37=()(2)273×74=()(3)273×111=()(4)273×148=()(5)273×259=(()6)273×333=()你能找出规律吗?请直接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十分钟左右,小翔举起了手。我一看他的答案,全对了。半节课过去了,只有十来个学生举起了手。我表扬了小翔同学。话音刚落,他的同桌就站起来毫不客气地说“:老师,他用计算器了!”这时,教室里一片混乱。有学生说“:怪不得这么快,没什么稀奇的!”“他用计算器老师还表扬他,那以后我们也用计算器了”……“同学们,老师建议先让小翔同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教室里马上静…  相似文献   

19.
任可 《贵州教育》2013,(14):46-46
平时上课时,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举手,然后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请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同学说。在这不经意间,我们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我们不清楚他们怎么想、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一节练习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3/4小的分数有无数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停顿一分钟过后,只有四、五个同学举起了手。可我不再请这些举手的同学说自己的想法,而是转换策略,说:"看来这道题同学们困难很大,你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几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了。生1:我想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描述 和往常一样,我把<识字2>中的14个生字集中在一起学.在完成了"读读字音--分析字形--给生字组个词"这几个机械枯燥的步骤后,我对学生说:"生字就学到这里,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话还没说完,突然,浩浩高高地举起了手,还没经我允许,他就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可不可以说说‘父'这个字怎么记住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