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鹏 《北京档案》2008,(2):42-43
旧北京是一座消费的城市.元代,北京的商业区集中在西四、东单、鼓楼和前门大街,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老字号.明清以后,北京城里的店铺逐渐增多,一些老店铺的经营形式和现在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鼓楼外大街上,有一座漂亮的新闻中心,但和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不同,这里虽然号称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飘舞着奥运会的旗帜,贴着奥运会的标志,享有同MPC一样规格的安保和接待,却是一个与奥运比赛无缘的地方。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没有正式采访证的非注册记者,他们无法观看比赛、接触运动员,每天辛苦地蹲守机场、排队买票进场、漫无目的地“打街”搜索新闻,  相似文献   

3.
2019年7月,章丘区清源大街发现一座元代砖雕壁画墓。该墓四面砖雕仿木结构门楼,体量较大、装饰考究,砖室华丽繁复,是本地区发现的单体墓葬中砖雕门楼最多的一座,为研究元代建筑绘画、砖雕艺术以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墓道东侧有明堂位心遗迹,是古代葬礼斩草仪式中举行“埋劵”这一步骤而产生的设施,在宋金时期山东地区比较少见,系首次在济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现。该墓对深入研究元代历史及当时丧葬习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常熟古城区的翁家巷门。有一座保存完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住宅,这就是有名的“翁氏故居”,1991年11月,这里被辟为“翁同龢纪念馆”。翁氏故居中的主体建筑为“綵衣堂”,綵衣堂西院的“柏古轩”中有“知止斋”和“宝匏斋”,就是当年翁家的藏书之处。现在。綵衣堂已于1996年12月25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常熟自元代开始,便逐渐成为文献之邦,藏书楼林立,藏书家代有人出,至清代达到高潮,如元代虞子  相似文献   

5.
<正>穿心鼓楼——昆明市民耳熟能详的地方,一个被公交车和地铁列车频频呼叫的站点。然而,很多人不禁要问:穿心鼓楼究竟在哪里?60多年以前,穿心楼巍然耸立于现今北京路与穿金路、圆通大桥东口交汇处。这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建筑,下部基座为砖砌的城门瓮洞,四方均开有拱券门,内设十字对穿甬道,供车马行人通过。上部为传统土木结构庙堂式建筑,厅堂内早年悬置大鼓,以击鼓为号,用于传报军情、灾情,或报送  相似文献   

6.
湖北黄石市是解放后建立的新兴工业城市,现有城市人口475000人。1979至1984年,先后建立了“黄石市博物馆”、“大冶县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三座社会公共博物馆。这三个馆各具特色,黄石市博物馆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矿冶科技史专业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兴建的第三座古遗址博物馆,大冶县博物馆是地方志博物馆。这三座博物馆分别举办有“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文物陈列”、“铜  相似文献   

7.
题记:1971年,因修建昌平百货大楼的需要,100多名工人奋战两个月,昌平鼓楼被夷为平地,一座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就此消失…… 在昌平区档案馆的馆藏照片里,有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它保存完好,拍摄时间为上个世纪30年代,规格为15CM×11CM,左侧有一张日文说明标签,大意为:"据说昌平县原来叫永安城,官府从白浮围城迁移至此.有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县城的北部,据此有5 公里."照片拍摄的是一座"谯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直到现在依然被老昌平人念念不忘的鼓楼.  相似文献   

8.
孙键,男,45岁,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研究员。198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做文物征集工作。1994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10余年来曾参加过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福建碗礁一号水下考古、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孙键是此次“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的领队之一。  相似文献   

9.
赵勇 《西安档案》2003,(6):40-41
西安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坐落于西大街北院门南端,东与市中心南北东西四条大街交汇处的钟楼相望。前几年,市政府规划修建了钟鼓楼广场,鼓楼全貌得以完全展现,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的鼓楼,装饰彩绘一新,更显得古朴雄伟,巍峨秀丽,“晨钟”、“暮鼓”,遥相应和,为古城的传统景观,增添了新的亮色。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原悬挂在鼓楼南北檐下,长  相似文献   

10.
后门桥畅想     
金声 《北京档案》2002,(11):54-55
如果站在景山公园的万春亭上,往正北俯视,就会看到:从景山下边的后门,到正北的钟、鼓楼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洋灰路,约一公里长,这就是地安门内大街.大街的南口有两座古洋结合的大厦,一东一西,造型规模一样,在蓝天阳光下非常壮观,两楼间那条宽阔的马路,直达雄伟的鼓楼墙下,在这条公路间,有一座古石桥隐约可见,那就是北京著名的后门桥.  相似文献   

11.
《兰台内外》2013,(5):F0002-F0002
“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于2009年8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馆名。纪念馆面积达2477平方米,分为8个展厅,大厅矗立着陈云、肖劲光、肖华同志的塑像,大厅两侧有展现“四保临江”战役场景的两座浮雕-馆内有珍贵图片400余幅,立体合成影像2处,铜塑像6座。  相似文献   

12.
鼓楼与龙腾     
北京城中轴线正北面两座高大建筑:鼓楼和钟楼,是几百年来宣布时辰的权威。想起明清帝王坐在太和殿宝座,面向南,曾显示威严,但他们也要向北叩首。无论在。太庙”、“社稷坛”或明朝“宗庙”(现景山内)他们都面北叩首祭拜。因而宫殿之北(除宫内有玄天大帝庙外),钟、鼓二楼是接受帝、王跪拜最多的二位。老人”了。的确,二位“时光老人”,比起帝王的上代,比起  相似文献   

13.
中岳嵩山以它诱人的山川风貌和深蕴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人墨客,成为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在嵩山的千崖万壑间,茂林修竹掩映着一座古刹,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少林寺。少林位居嵩岳的少室山阴,背依五乳峰,环境清幽。由于它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寺初建于北魏,经唐历宋,代有兴废。金、元之际,佛寺被战乱所毁。元初兴复后逐渐壮大,有元一代,久盛不衰。寺内外碑铭繁多,其中元代碑铭不仅数量可观,且大都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它是研究元代宗教、政治、历史、书法艺术、中外交流的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献。 少林开山“裕公碑” 穿过少林寺山门,是一条较宽阔的斜坡形大甬道,两旁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清人景日昣有诗云:“少林古碑密如栉,高下竖卧各为质。松柏掩映发幽光,大半出自名人笔。”(《登封志》)在甬道右侧“慈云堂”碑廊里,奇碑珍铭,更是琳琅满目。其中有两通面南而居、巍然屹立的大碑,西边的一通就是“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这座碑,翻开了元代大少林禅寺历史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4.
北京钟楼和鼓楼是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起点的两个单体建筑物,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地安门大街北端.钟楼在北,鼓楼在南,占地约13000平方米.1925年在鼓楼成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楼上展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屠杀人民和抢劫财物的图片、实物与模型.1946年鼓楼为北平市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人民文化馆.1958年改为东城区文化馆.1984年对鼓楼进行大规模修缮.1986年成立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1987年5月1日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5.
六朝古都南京因长江龙盘、钟山虎踞而天下闻名.江南风雨和历史硝烟共同孕育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江苏省档案馆坐落于城市的中心,南有新街口,北有鼓楼,东有南京大学,西有五台山体育馆和南京师范大学,现址位于青岛路1号,历史上曾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居--随园.  相似文献   

16.
鼓楼幼儿园     
1923年春,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头条巷25号自家客厅创办鼓楼幼稚园,招收幼儿12名,主要是东南大学教师的子女。由于收的孩子比较少,教育实验受到种种限制,1925年,陈鹤琴成立园董事会,发起筹建园舍的募捐,又在自己的住宅旁购买三亩地,建一座园舍,还利用空地开辟游戏场、小花园、小菜地、小动物园。这就是现在鼓楼幼儿园的园址(北京西路4号)。陈鹤琴为园长的鼓楼幼稚园积极开展早期教育实验。首先对幼稚园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幼稚园应采用什么教材,运用什么教育方式方法。经过课程实验,鼓幼的教育工作逐步完善,使探求中国化的幼稚课程迈开了可贵的一…  相似文献   

17.
英国汤姆森报团的老板罗伊·汤姆森勋爵于1961年捐款500万镑,成立了“汤姆森基金会”。基金会为培养训练报纸和电视工作者,建立了两所教学机构,一个是“汤姆森电视训练学院”;另一个是“编辑训练中心”。这两所教学机构都有住宿设备,供来自各国参加学习的新闻工作者使用。“汤姆森电视训练学院”于1962年建院,拥有一座供训练用的电视台,设计规模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出版视野》2008,(1):38-39
1.改的不是“国号”而是“年号”。 2.王冕是元代人,卒于明朝建立前9年。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实践》2011,(6):79-79
5月7日,在阿根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圣马丁广场,一名男孩在“图书通天塔”边玩耍。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日前开始建造一座“图书通天塔”,庆祝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世界图书之都”。中国捐赠的500册书籍成为这座书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士人一直对元代抱有“误会”和“偏见”。一谈到元代,似乎只有“武力”,而没有所谓“风骚”。封建时代的看法固然充斥了“毕夷之辩”的痕迹,即使是近代以降,不少知名学者仍然表现出对元代的不理解。有意思的是。由此而导致的学术自闭又接着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