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深圳过罗湖海关,搭乘火车,走不了多远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所在地大学站。走出站台,却怎么也找不到大学校门。向人打听之后,才知道通过相反的出口,就是大学校园。这让我有些纳闷:堂堂一所大学,怎么连个校门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李海默 《成长》2005,(10):74-76
今年五四青年节的下午,我由九龙搭乘东广九铁路的班车,在大学站下车。拐出站门,就是去年差一点就人读了的香港中文大学(CUHK)。之所以说是差一点,是因为去年7月被中山大学历史系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几乎在同一时刻录取了,经过一番权衡,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大。最关键的个原因是:我最崇拜仰慕的陈寅恪先生在那里度过了学术生命的最后时光,那座寒柳堂对于我个人启蒙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学年伊始,我谨在此代表全校师生,欢迎你们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成为中大的一员。今年是香港高等教育史上很特别的一年,我甚至认为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大自1963年创校起就实行的四年制,今年终于获得香港教育制度的认同。1989年,我校大学教务会就《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发表声明:"中大素来认为六年中学四年大学的教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高等教育领域,香港中文大学在实行通识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香港中文大学自建校伊始就以德智并重为教育方针,以"博文约礼"为校训,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通识教育意识深入人心。其后虽几经变故,但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之理念。它的一些通识教育之先举被港台两地大学纷纷效仿。  相似文献   

5.
优化教学协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在2004年拨款2,600万港元,委托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大学与学校伙伴  相似文献   

6.
陈皓圆 《当代学生》2013,(10):58-59
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成立于1963年,是八所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学校全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2009年首次公布亚洲大学排行榜,香港中文大学位列第二。  相似文献   

7.
吴桐 《教书育人》2009,(11):14-15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并不悠久,但却享有很高的盛誉,是国际上公认的第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它以“融合中西、贯通古今”为办学宗旨,注重“学科为本”“学生为本”精神并重,采用独特的书院制度,践行该校校长刘遵义教授的“大学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思想,致力培养融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子,这种精神与理念,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象征与标志,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8.
为衔接新学制高中增设的通识教育科作准备,本校于2006年8月参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之"优化教学协作计划",本  相似文献   

9.
《比较教育研究》2012,(7):95-96
编者按:"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该计划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创立。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  相似文献   

11.
《比较教育研究》2012,(6):95-96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2012,(9):40-41
社会@大学@应飚杭州: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对毕业学生的赠言: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能过高尚的生活、能过谦卑的生活。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相似文献   

13.
<正>慕课一般指的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其最早由美国的顶尖大学设立,在得到学生和教育专家一致认同后,开始逐渐扩大影响面。时至今日,我国的大学已经开设专门的慕课通道,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慕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内容多样、质量高。在一定程度上,慕课就是"足不出户参与优质课程"的代名词。而对于学生来说,慕课的开放性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由度得到空前升级,学生不仅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接触到本校及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因此,  相似文献   

1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大学。大学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传统文化素质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一、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面向全球招聘,已建立起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截至2019年年底,大学已引进350多位世界知名教授,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  相似文献   

15.
尤莉琴  袁小凡 《辅导员》2009,(11):63-63
2009年5月10日,由香港资助小学校长会主办,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教育科技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香港教育发展中心”鼎力支持的“首届内地与香港小学校长交流论坛——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在香港中文大学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16.
来香港中文大学读书一段时间后,各方面好像都已经适应了。若被问及原因,我想说:在这里上大学,每每会被接踵而至的新鲜和好奇或包围或吸引,不知不觉近一年的时光就度过了。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革是以一系列行动改变教育制度的"结构"、过程和行为习惯的过程.香港中文大学的成员利用教改的机会,在香港的学校内进行改进工作,让一系列学校改进计划成功地开展.本文试图总结大学与学校协作的经验,并分析大学成员如何面对学校教育庞大而牢固的"结构"而试图改变之.文章以"结构化"理论为探讨脉络,展现大学成员如何与政府和学校教师结为伙伴,让学校改进的协作模式得以更新.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2007,(23)
"选课"现在已成为大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曾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回过头来聊选课。"刚入学时我一头雾水,上了半学期课了还似乎看不到彼岸,就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告诉我如何选课,让我走了不少弯路。"湖南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6,(6)
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计划招收内地生270名,招生范围包括北京、福建、广东、上海、天津等十六省四市。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属于研究性综合大学。2005年开始通过“全  相似文献   

20.
正第十六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于2014年8月21—23日在吉林长春召开。本届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传播科技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东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台北教育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近30所大学和教育研究机构的60余名课程理论专家学者参会。本届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