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糊涂,原来是一种境界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写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板桥先生在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然而在我看来,它同样也是一位智慧的教师理应执守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2.
聪明难,糊涂难,聪明地转入糊涂更难。模糊性教育帮辅导员走过难关。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我们要说的糊涂,就是这种由聪明转入的"糊涂"。这种糊涂,堪为家教良方,有时我们当家长的不妨糊涂糊涂。一、还给孩子"隐秘":该糊涂时且糊涂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块"隐秘"的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这块空间的要求欲望越来越强烈。而我们家长的眼中,孩子往往是长  相似文献   

4.
乾隆七年(1742年),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今属潍坊市)县令。县西北有云峰山。一天,板桥到山上观赏碑刻,琢磨多时,不觉已晚,投宿乡居,主人自称“糊涂老人”,却风度儒雅、出语谦恭不俗。老人请他在砚石上题字,板桥因此写了“难得糊涂”四字,老人又在题字下方写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交谈之后,板桥方知老人是一位朝廷退隐的官员,便也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的话。“难得糊涂”的由来@张名…  相似文献   

5.
<正>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  相似文献   

6.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背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的名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以"糊涂"作为行为处事的策略。数学家笛卡儿也说过:"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糊涂的人就是一个不清醒的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有时太清醒了,丁是丁,卯是卯,什么事情都要弄个水落石出,褒贬分明,是非曲直。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糊涂"一下也未尝不可。教师若能巧妙地装装糊涂,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展  相似文献   

8.
双面郑板桥     
也许有人不知道郑板桥是谁,但是不知道"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四个字由于有着适合的风雅程度同时又不失世俗的智慧,因而顺利地进入了千家万户。"难得糊涂"按照郑板桥的说法,乃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三百年后无数人引郑板桥先生为知己,个个面对这四个字作"深得我心"状,殊不知这句话只有绝顶聪明之人说出来才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本来就是蠢蛋,自然一直都是糊涂的,何来"难得"一说呢?  相似文献   

9.
“副”     
先看一个例句:“他曾留下一副条幅:‘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新民晚报》1996年2月14日)粗看以为“条幅”是“对联”之误。仔细阅读引文,才知道引的不是长联。既然如此,那么错的是量词“副”;应把“副”改为“个”或“张”,书面色彩浓些,改为“帧”也行。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的"聪明"和"糊涂"是做人处世的两种方法,各具有其特定的含义。郑板桥的"糊涂"观是富有"怪"味的"糊涂"观,是现实主义、保险主义的"糊涂"观,是克己利人的"糊涂"观,具有团结协作、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1.
聪明鼠和糊涂猫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约好,星期天一起去放风筝。  相似文献   

12.
这么一种现象:老师很聪明,什么数学问题都能快速解决.于是,学生糊涂了: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殊不知老师的聪明有些是因为课前的精心准备,从而请君入瓮;有些是老师本身的知识储备……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难得认真     
spaq 《高中生之友》2009,(6):16-16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话说得悖情悖理,荒诞不经,人人都想聪明而怕糊涂,板桥却道"难得糊涂"——"糊涂"既"难得",就是稀世珍品。板桥的话成了世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不过,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哪一个是靠糊涂推进的,哪一样是靠  相似文献   

14.
李昆明 《红领巾》2006,(12):46-47
聪明糊涂鼠开了个蛋糕店。欢迎再来呀请进,请进我老爸过生日,定做一个大蛋糕上面写上———这点活,容易,几下就能干好多谢啦父亲大人,这是儿子我为您定做的。你拿我老爸寻开心哪我白活了?好好的家宴让你搅了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聪明糊涂鼠之生日蛋糕@李昆明 @胡军~~  相似文献   

15.
山温端政同志主编,王树山、巫建英二同志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中收有俗谚“老将知而耄及之”。其释义曰:“知:同‘智’,聪明,智慧。耄(mao):糊涂,昏乱。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跟着到来。”并援引“《左传·昭公元年》:‘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为晋正卿,以主诸侯,而侪于求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作书例。笔者以为此说有错误,兹申述鄙意如下:如果这条俗谚里的“知”同“智”作“聪明、智慧”解,全句作上述解释的话,则是违背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认为:“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想不能自我矛盾,不能既肯定同时又否定,肯定与否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见复旦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组编《形式逻辑》第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人老了积累了经验会聪明些,但糊涂却会跟着到来。”这一说法之所以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是在于在同一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人老了)既肯定“会聪明些”,又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肯定“糊涂会跟着到来”,就是否定“会聪明些”。)因而违背了矛盾律。在“人老了会聪明些”或“人老了糊涂会跟着到来”这两说中只能肯定一说不能同时肯定两说,因为两说中只有一说是真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但是,愚蠢的教师把学生讲糊涂了,聪明的教师把学生讲明白了,只有那些富有智慧的教师把学生讲聪明了.  相似文献   

17.
聪明糊涂鼠     
衣脂吹距了聪明糊涂鼠@胡军 @李昆明~~  相似文献   

18.
碾擎冲聪明糊涂鼠 掷果盈车$胡军漫画工作室~~  相似文献   

19.
难糊涂     
难糊涂是童话王国的一名小学生,他叫这名字,是因为那几天正赶上“难得糊涂”这词的流行热潮,但因为四个字的名字很少见,于是干脆就叫了“难糊涂”。  相似文献   

20.
寄托希望     
傅树清 《高中生》2012,(10):31-31
聪明的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